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早产”食品害人不浅 没准的生产日期谈何安全?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1/20 11:22:16 |
|
孩子早产不足为奇,但“食品早产”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可偏偏就有人遇上了这等事。当日购买的食品,其外包装上标印的生产日期却在两天后;按照生产日期算,还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却已开始变质……生产日期是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判断品质的重要标志,张女士对商家的作法颇为不满,对购买的食品的安全性也表示担忧。 市民担忧:没准儿的生产日期何谈安全性 不久前,珲春市民张女士在东市场附近的一食品厂购买了一袋面包,回家打开食用时瞅了下生产日期,却吓坏了她,“我今天买的食品生产日期怎么会是明天呢?”这让她非常纳闷。孙先生的遭遇就更离谱了,他在奶店购买了一袋鲜牛奶,回家后查看生产日期才发现,明明是当天购买的牛奶,其标注的生产日期却在两天后。 记者采访曾多次留意过食品的生产日期,经常发现偷换概念、用词模糊、位置不清、日期超前等情况。有的经营者为迎合消费者喜欢购买当天生产的食品的特点,食品生产后先不打印生产日期,而是哪天送货打印哪天的日期,或者在生产时将日期迟打几天。许多消费者认为,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三令五申要求食品安全问题,然而总有一些厂家对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熟视无睹,有些食品生产厂家竟然在生产日期上耍起把戏来,欺蒙消费者。有的消费者因食用了问题糕点而出现身体不适,就医后向商家怒讨说法。 商家透露:食品“早产”现象是“行规” 生产日期就是食品的“出生证”,它应当标注食品生产、包装、出厂的真实日期。然而,有些不法厂商却习惯于利用自己掌握的便利条件,私自篡改或随意推迟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如此一来,食品的保质期延长了,流通期延长了,售出的机会也就更大,这样导致“早产食品”顺利“早产”,给食品安全监管人为此设置了障碍。令人吃惊的是,许多企业把如此标注生产日期,竟说成是惯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特别是夏季,为了“保鲜”而故意将标识的生产日期挪后,是许多企业惯用的做法,比如“早产奶”在行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被曝光的只是少数,“早产食品”标识的生产日期比实际的出厂日期短则挪后一两天甚至一个星期。 一般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食品都好“早产”。面包、饮料、糕点、奶制品等保质期较短的物品往往是“早产”标签的光顾对象。 工商部门:发现问题将受到行政处罚 市民郑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夏季的一天他在所住小区楼下一超市买了一个汉堡,一看还在保质期内,可回家掰开一看,里面长了一层白毛,他随即到超市退了货。由此他想到这可能是厂家乱写生产日期的结果。 珲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工作人员指出,《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明确要求,食品标识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食品标识应当清晰地标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如果商家伪造或者虚假标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将受到行政处罚。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珲春市工商局食品分局局长姜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别食品生产厂家不按规定标注食品保质期,故意延长变质食品市场流通时间是一种严重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市民反映的问题发生在生产环节,当地监管部门需要对其进行严肃处理,相关行政部门也可对出售“早产”食品的厂家进行处罚。 姜局长建议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关注食品生产日期,一旦发现问题食品,可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来源:珲春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