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琳 本报通讯员 曹莜草
以山水之灵润色农业之美景,以民俗之韵丰富农业之内涵。近年来,广西逐步形成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特色山水、特色民俗相辅相成,“三特”同步发展的休闲农业格局,建成休闲农业景点1100多个。
在阳朔百里新村的“百里金橘长廊”,记者放眼望去,深秋的山坡上,满山的金橘望不到边际,像被子一样的白色薄膜,将千万棵金橘树“拥”入怀中,大个儿大个儿的金橘宝宝惹人眼馋,前来采摘金橘的游人遍布山野。
据了解,自2001年起,农业部门全面推广应用“三避”技术,这种穿衣盖被的技术,使阳朔金橘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农民种植金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0年的时间,全县金橘种植面积从原来不足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万8千亩。
金橘产业致富了一方群众,百里新村沿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其中凉水井、龙潭门、大坪等3个自然村人均纯收入超过两万元。广西“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劳动模范”荣誉获得者赖玉梅,是坪岭自然村的金橘种植大户,种植金橘180亩,成为全县科技示范重点园区之一。该园区内的橘香农家乐,成为创收的先锋,通过组织游客大型采摘活动,年纯收入可达150多万元。
休闲农业通过“接二连三”,融合了农业、农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广西涌现出一大批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实现村美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便是其中的典范。
“我们村的柿子不仅在国内卖得相当好,还远销俄罗斯、加拿大以及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呢!”该村的一位瑶族大哥自豪地告诉我们,“去年,我家的柿子收了三四万公斤,收入有6万块。家里5口人都不用出去打工,忙的时候还要雇人过来帮忙哟!”顺着大哥指点,我们看到,一座座乡村别墅点缀在茫茫的绿色果林中。
目前,红岩村月柿面积有1100多亩,人均有果6600公斤,仅月柿一项年均收入就达5000多元,月柿成了红岩村的“摇钱树”。秋天满园黄灿灿的柿子,更为发展休闲农业打下了产业基础。
走进红岩村,“吃、住、行、游、购、娱”一应俱全,“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公园,一年四季是乐园。”每年十多万的游客流连于这儿的美景美食,更为瑶族儿女的歌舞所迷醉。自从2003年10月黄金周对外开放发展农家旅游至今,红岩村已接待游客百余万人次,创造社会旅游收入8000多万元。仅开展农家旅游活动一项,为该村村民带来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
据了解,去年广西累计建立休闲农业特色景点景区360多个,涉及种养面积40多万亩;农家乐旅游点1100多个,从业人员11多万人。全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产业总收入60多亿元,农民从中增收10亿多元。来源广西日报数字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