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据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将正式公布,一半篇幅聚焦农业科技。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000061)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越来越重。然而,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农业农村经济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关键阶段。农业科技如何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如何建立?本期热点专题将聚焦农业科技发展,敬请关注。
科技驱动为现代农业提速
新闻
“一号文件”一半篇幅聚焦农业科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将正式公布,“农业科技”成为关键词。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近日透露,中央“一号文件”共包括六个部分,其中,第二、第三和第四部分均强调农业科技,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现代农业。
张来武认为,要抓现代农业,必须抓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创业,提高市场的附加值。所以,抓现代农业,首先要抓三产,要把农业的产业链拉开。一定要做到三产高附加值,农业物流配送信息化、服务商业模式的创新等。
据了解,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公益性的服务体系和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结合起来,要把公益服务和第三产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发挥大学在农业科研服务中积极作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学也是公益性服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科技部等几大部委正在推动大学试点。
此外,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也成为热点。截至目前,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建设,由科技部、中组部、工信部等几大部委共同推进,已经在7个省开始试点。
背景
农业生产亟待科技发力
背景1: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越来越重。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因此,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如何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都依赖于农业科技的发展。
背景2: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成
据了解,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转化时间较长。
事实上,只有通过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推广应用的收益反过来会激励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性循环。从数量上讲,我国并不缺乏农业科技成果,真正缺乏的是由这些成果转化而来的生产力。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主要依赖政府农业机构和农业科技示范区,主要形式是邀请专家定点宣讲或现场指导、发放科技资料或组织“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背景3:农业经营主体变化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呈结构性下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新主体,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因此,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
背景4:农科教结合不够紧密,农技人才匮乏
据了解,我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还不够紧密,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障碍。
与此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高、推广难、周期长、条件艰苦的特点,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要求较高。但是,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收益与科技创新成果并不直接挂钩,有效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农业科技企业和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以及分布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垦、农机化等领域的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如何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生产和研发对接,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成效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科技贡献率52%
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目前的5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00亿斤
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作物矮秆化、杂交化、优质化的三次跨越,实现了5-6次大规模品种更新换代,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69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31.5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并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
■100多个新品种
保障了农产品有效供给。成功培育并推广了100多个畜禽水产新品种,开发应用了配套养殖技术,支撑我国畜牧水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肉、蛋和水产品等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2%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插、机收和玉米收获机械化快速推进,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52%,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
初步建立起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人才队伍体系。据统计,全国共有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1115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据概算,共有农业科研人才27万人,农技推广人才77.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约1000万人。
数据显示,“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保障充分,农民持续增收。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粮食总产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了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矮败小麦、禽流感疫苗等一批世界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我国农业科技的竞争力显著提高。构建了50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立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质提升行动,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重大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此外,我国立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重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种养大户、农机手、防疫员和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展望
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
日前,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农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取得显著成绩,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
具体发展目标为: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取得明显突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显著加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60%以上,全国沼气用户占适宜农户的5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自主知识产权总量快速增加,植物新品种权年度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前列。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选拔培养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1万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培养2500万名职业农民,培育50万名农业规模生产主体和经营服务组织带头人。科技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建设30个以上综合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70个以上的专业性(区域性)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200个以上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生物育种“挑大梁”
“种业是农业的根基。如果再不重视种业,农业的发展将无以为继。”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说。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成为今年农业的聚焦点,而生物育种将成为农业科技的核心内容和主攻方向。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以及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还是依赖进口。专家表示,与种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作物种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多小散,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突出。目前,我国持证种子经营企业多达8700余家,99%没有研发能力,前10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3%。而且公司销售额也不算很大,研发能力极弱。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粮食产量的增加,一靠政策,二靠基础设施建设,三靠科技,科技主要是种业。据悉,“十二五”时期,国家将支持规模大、实力强、生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资源,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形式展开生物育种研发。
链接
中央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政策重点
我国农业要摆脱资源等要素制约,实现高起点的新突破,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进步。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69亿元,支持开展农业领域科研工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90亿元,支持各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安排74亿元,支持农业科技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在政策扶持上,中央财政将重点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支持农业科技攻关,着力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特别是支持现代种业发展,加强种子资源保护,提升种子生产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加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育新型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