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专家解读,食品还会让人“步步惊心”吗?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2/1/2 10:27:14  

 -观点集萃

  - 大城市的食品安全水平会不断上升。

  - 品牌的大小并不见得是衡量食品安全的标准。

  - 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农民的自豪感,提高农民收入以实现其自我价值。

 

 

  - 基于物联网概念的产品追溯系统解决方案,使得农产品和食品的全过程质量安全可控变为现实。

  - 在全民监督的体制下,管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未来食品安全监管有哪些趋势

  科技日报: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随着社会各界对其关注度的提高,未来食品安全大致会有怎样的发展?

  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从政府来看,在社会各界关注的压力下,会不断严格监管,完善法规,增大投入。大城市的食品安全水平会不断上升。工作的重点可能从掺假、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物质的方面逐渐扩展到对生态环境的监管控制,这可能是最重要和最艰难的工作。学术界则会增大科研投入,完善监测方法和技术措施。同时帮助政府及时进行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对信息发布进行科学解读和引导。媒体方面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监管,他们的行动对政府有压力,但对消费者可能带来误导。今后可能会对媒体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加以无偏见的科学解读之后再发布给大众。消费者在进一步加强安全意识的同时,对食品安全的整体态势有更全面的了解,学会理性地对待各种国内外事件,并从正规途径得到如何保障自身安全的对策。

  郭鹏(赛迪顾问资深分析师,《中国农产品与食品安全检测行业战略研究(2011)》编撰人):现在国家很重视民生这一块,确实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整个管理体系要改变起来必定是要有个过程的。体系上的改善进程是很艰难的,涉及到的各方面利益问题很多,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未来的前景肯定是好的,只是需要一些时间。

  科技日报:“地沟油”变废为宝,用作航空燃料或制作“地沟油透明皂”等新型化工产品,是否能成为处理地沟油的未来方向?

  范志红:餐饮废油变废为宝是好的出路,国家应当对这方面增加科技投入和政策鼓励,避免出现“上餐桌赚钱而做清洁燃油赔钱”的情况。只要经济杠杆到位,自然就引导加工者出于逐利目的而把废油用于食品以外的产品开发。可借鉴的最关键问题是源头控制,从餐饮店直接有效回收废油统一进行处理,避免流入食用油体系。这个环节在我国是否能够实现有效控制,非常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并需要在经济上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

  郭鹏: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除了防治、监管外,还可以通过另一个方向引导。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建立起完整的一系列产业链,可以养活一大批企业和人,从而形成循环经济。其实将使用的油倒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确实也是一种浪费,将其回收用于其他渠道,真正形成一套体系的时候,慢慢也不会有人担风险去倒卖地沟油赚那些小钱了。日本对待地沟油的举措是很值得借鉴的,包括日本“垃圾分类”的举措,小学生课本里就有这方面的教育,所有的体系观念习惯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科技日报:目前食品检测技术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如何,较之国外有哪些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郭鹏:目前,物联网可应用于农产品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供应链各环节。基于物联网概念的产品追溯系统解决方案,使得农产品和食品的全过程质量安全可控变为现实。2010年,福建省出台加快物联网发展行动方案,其中明确规定重点建设蔬菜瓜果信息溯源应用示范工程;四川省拨款1000万支持成都市开展食品信息溯源应用试点;2011年江苏省苏州市开启“智慧农业”——常熟基地项目。在首批可溯源制度建设试点城市中,共确定170多个屠宰企业、100多个大型批发市场、3000多个标准化菜市场、1400多个大中型连锁超市、4400多个团体消费单位开展试点,覆盖15万多经营户,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

  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确实比国内要做的好,他们整个体系更为规范,监管更到位,体系更完善,企业与政府之间责权统一,这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眼下,大的方面还是要从管理体系、产业引导、技术投入进行改善,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度也是关键。只有让所有检测数据都透明了,每个消费者都能成为监督者,在这样全民监督的体制下,管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品牌是食品安全的保证?

  科技日报:从2008年的“三聚氰胺”到2011年的“瘦肉精”、“细菌门”,各大食品巨头均遭受食品信誉危机,品牌的大小究竟能否成为衡量食品安全的标准?

  范志红:品牌大小与企业产品的安全性关系不是绝对的关系。虽然大品牌的管理和制度比较完善,发生无意的、偶然的安全事故的风险可能较小,但并不能杜绝为了利益而有意使用劣质原料或添加不安全成分或隐瞒不合格产品等事件发生,因为企业都有逐利的天性。如50年前的日本森永奶粉事件,欧盟屡次二噁英污染事件,近期的台湾塑化剂事件,以及明治奶粉放射性超标事件,都是这样的例子。

  郭鹏:以我个人的观点看还是更倾向于品牌商品,因为大公司对于其品牌信誉还是比较重视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多。至少吃出问题了还能追究其责任,并得到解决的方式。其实,品牌问题暴露的是行业问题,其他一些小品牌或者非品牌并不见得没有问题,只是没被发现。但是,品牌的大小并不见得是衡量食品安全的标准。

  科技日报:河南“瘦肉精”已完全审结,风波背后折射的是行业标准还是管理监督问题?

  郭鹏:原因主要出在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现在国家也致力于从多层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转变,从而达到职责与风险的匹配。多层化管理往往是好几个部门负责一个项目,出了问题可能导致一系列推诿,很难真正职责到人。国家其实出台了很多食品安全方面的政策,但由于经费以及各区域部门平衡等问题,执行起来有一定困难。像瘦肉精问题,从饲养、批发、到销售,在流通流域上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都是厂家自检,其执行力很有限。很多屠宰场,没有化验室,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也没有足够的投入,所以改善起来也比较困难。国家应该加大对技术方面的扶持力度,这样能够降低成本,更快速地建立起多层屏障。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通用的仪器太贵,流通投入比较小。最好是能将技术与产业化联系起来,从这方面来看还是很有前景的。

  朱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我认为其根源主要出在三个方面。1. 生态环境的破坏,初级农产品受到污染。2. 人的价值观问题。诚信的丧失,利益熏心。此外,监管也是个问题,从上到下监管处于松散懈怠的状况,消费者自身也比较松散,整个国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都太过宽容。3. 农民付出与收入的不平衡。小农是食品的生产主力,现在就算是大集团他们的根基也都是在小农作坊。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农民的自豪感,提高农民收入以实现其自我价值。

  科技日报:“添加剂”下的肉类、蔬果,都是打破自然规律通过“偏方”来追随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如何引导消费者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从而引导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范志红:各种添加剂在加工食品中的大量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添加这些物质较多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能够在较低的成本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追求感官刺激的天性。因此应当广泛进行消费者的消费教育,有效实施食品营养标签法规,让消费者了解自己所消费的食品是什么内容。这样才能引导消费,从而保障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郭鹏: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过去的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温饱问题,而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添加剂的使用就没有食品工业,而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度也比较敏感。在饮食习惯上,人们应该更加重视食品的合理搭配,所有问题都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你一日三餐天天吃添加瘦肉精的猪肉,可能就会对健康造成影响,然而在这过程中如果摄入过量的猪肉,对于健康的影响也并不亚于添加剂对于健康的影响。

  (实习生 肖雅婷)

  -壹壹记事

  -三言两语

  相信双汇现象不是个案。奶粉也好,粮食也好,食品领域频频曝光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最大的担心。

  ——广东商学院流通研究所所长 王先庆

  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于微生物、环境污染等非人为故意危害不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是非法牟取暴利、人为污染和“添加泛滥”,形势复杂、严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冯平

  在政治制度的建构上,食品安全监管应当走向民主,让更多的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直接参与进来,应支持市场组织的维权机构以及足以令不法厂商倾家荡产的集体诉讼机制。围绕着行政监管机制,建立起一套以舆论为监督,以法律为后盾的立体防护,三管齐下,“瘦肉精”们才会无所遁形。

  ——中国政法大学学者 王涌

  尽管对食品问题,监管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监管部门也有人手短缺的实际情况,比如在上海的一些区,往往有数千家企业,而每个区的实际监管人员则只有几十号人,因此,食品安全不全是管出来的,更多是食品企业自律的结果。这就需要在立法上对违法的食品企业进行致命的惩罚,让食品生产者有一个怕的、不敢触碰的东西,让法律的严惩成为食品生产者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 厉曙光

  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只是生产农产品的不同方式,不管用什么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要达到了安全标准,就可以放心食用。但是,如果管理到位,常规农产品能达到安全标准,那么又何必花大价钱去购买昂贵的有机农产品呢?如果管理不到位,有机农产品的安全性也存在问题,更没有购买它的必要。

  ——科普作家 方舟子

  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监管权力的重叠与监管覆盖面的模糊或真空并存,监管难以到位。“九龙治水”,缺乏有效惩罚机制,导致产品质量安全领域乱象频生。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车文辉

  违法犯罪的利益诱惑越大,就越要给以足够威慑,依法严惩,否则难以斩断毒根。

  ——重庆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教授 丁新正

  一朋友的说法很有启发,对于食品安全,消费者也有责任,我们不再尊重食物、不再尊重农民、更不再尊重农业和自然。

  ——有机农人 张和平

  不少网友开玩笑地说,“中国地沟油”很可能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后的中国第四大油品出口商。

  ——网友 板凳

  电视看到”地沟油”生产现场触目惊心到让人作呕的地步,很难料想无数美食皆由此烹制。食品安全的底限在哪里?国家公安部开展的打击专项行动,正在揭开这口“黑锅”。

  ——网友 捕风的汉子

  制、售变质食品,跟故意伤害、杀害人有何区别,甚至危害更无法估计,就应该与其同等的刑事责任。同时,我们的执法者也要扪心自问,平时是否做到严格把关,而不是等到搞行动时食品安全再行动。

  ——网友 天意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