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水稻种植户在晾晒刚收获的水稻(9月24日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粮食直补等“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06亿元
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跨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达到11424亿斤,比去年增加495亿斤。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2011年中国的粮食再获丰收,总产跨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达到11424亿斤,比去年增加495亿斤。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是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
连续增产 意义不凡
回顾国内,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严重干旱,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面临一系列自然灾害。此前,粮食已连续7年增产,持续增产压力加大。
在此背景下,中国粮食种植业交出的成绩单依然亮眼——2011年,全国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粮食不仅季季增产,三大粮食作物都增产,而且基本实现全国均衡增产。“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说。
而环顾国际,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粮食价格高位运行,非洲之角饱受饥荒困扰。在此背景下,中国粮食产量的再创新高,更具有其特殊意义。特别是今年以来,多个国家粮价出现暴涨暴跌甚至因为粮食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在此大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对平衡全球粮食供求、稳定国际市场价格也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给力” 农民安心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谈及“八连增”的原因,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曾如是概括。他表示,政策有力、抗灾有效、科技到位、天道酬勤,是今年大灾之下夺得丰收的主要原因。
“政策力度前所未有。”陈萌山介绍说,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在全国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农业“四补贴”规模比去年增加14.7%,粮油大县奖励增加40亿元,大幅提高并及时公布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在防灾减灾的关键时刻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35.8亿元,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赢得了今年粮食丰收的主动权。
当然,不仅是今年。多年来,农业稳定、粮食安全,始终是政府的关注重点。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多年聚焦“三农”,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不断加大的资金投入力度,都为粮食连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已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年均递增21%。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四补贴”资金则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06亿元。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各地也纷纷出台支农惠农政策。
科技兴农 增产提速
在我国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条件下,科技已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国家强化科技支撑,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组织全国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探索了高产创建这一大面积集成推广实用技术的新途径,强化科技防灾工作,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来自农业部的数字显示,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预计达到344.4公斤,比去年提高12.8公斤,8年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科技则成为其重要“功臣”。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到位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在1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