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多种食品新国标被指内外有别 新国标是否开倒车?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12/7 11:28:15  

 速冻水饺“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之争、大企业“绑架”乳品新国标之争……2011中国食品行业的新国标制订,在质疑和争议中前行。

  新标准“进步”还是“退步”,制订门槛应该“就高”还是“顾低”,消费者的利益究竟该如何保护?显然,制订科学国标,化解公众“食品标准焦虑”,是当务之急,也是民心所向。

  新国标是否“开倒车”?

  今年以来,食品国家标准引发的争议屡见不鲜。在诸多知名品牌速冻水饺陷落“金黄色葡萄球菌门”后,新版速冻面米制品国标中将这一项目从“不得检出”改成“限量检出”,让众多消费者质疑标准“开倒车”。

  卫生部回应,与过去的标准相比,新国标突出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限量规定以及标准的强制性,其中对“百姓餐桌”上可见产品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无一例外,标准只高不低,不可能“退步”。

  但不得不承认,一些指标上存在“内外有别”的落差,客观上增加了公众的疑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金泰廙说,此前我国大部分卫生标准都是与欧盟接轨,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但由于我国行业集中化程度不高等客观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很多新国标比照美国制订,相对宽泛一些,但制订原则肯定是在安全的范围内。

  国标制订“就低不就高”?

  标准“门槛”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不少消费者质疑: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自然标准越“高”越好;但新国标在制订过程中,存在“就低不就高”,涉嫌迁就低水平企业。

  国标制订门槛到底怎么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表示,国标的制订首要是科学合理;其次则是引导行业发展,制定可操作性强、可落实的标准。“如果一个新的国标只能高高在上,没有一个企业能达标,就难有实际意义。”

  事实上,除了国家标准,我国还存在很多的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要鼓励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也就是说,国标应相当于“最低门槛”,并不是“天花板”。

  但不得不承认,国内确有一些“不思进取”的大企业,将国标的“门槛”当成“免死金牌”,这样既不利于行业发展,更容易损害消费者的信心。

  国标制订到底谁说了算?

  在乳品等新国标的制订中,国内几大巨头企业作为制订主体的身影频频进入公众视线,引发了疑惑。

  多次参与国标制订的汪国钧表示,首先,制订国标的经费一般由国家承担,不受制于企业;其次,《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标准制订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并要求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参与标准制订,但绝不可能是主导者,所以不能说企业“绑架”国标。

  “但现行卫生部新出台的部分标准中,前言中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却并没有标注,确实容易生误解。”汪国钧坦言。

  国家标准是“公器”,目前的不透明,是让公众产生疑惑的根本原因,化解公众的“食品安全焦虑”,必须从标准制订程序、原则入手。 (据新华社上海12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