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解读粮食产量“八连增”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12/4 19:58:12 |
|
新华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董峻)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粮食产量达11424亿斤,这意味着迈上了11000亿斤的新台阶。再创新高的粮食产量如何构成?好形势是怎么获得的?明年粮食生产前景如何?4日,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据陈萌山介绍,今年粮食种植面积约16.59亿亩,比去年增加了1044万亩;平均亩产344.4公斤,比去年提高了12.8公斤;总产量11424亿斤,比去年增产约495亿斤。 尤其是,粮食总产跨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单产和总产均在去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粮食不仅季季增产,三大粮食作物都增产,而且基本实现全国均衡增产,这在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陈萌山表示。 分季节看,夏粮、早稻、秋粮三季粮食季季增产,前20年只出现过7次。其中秋粮增产约404亿斤,占全年粮食增量的81.6%。特别是今年三季粮食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这在历史上是首次。 分品种看,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全部增产,为近20年少有。三大粮食作物共增产445亿斤,约占全年粮食增量的90.1%。特别是玉米和稻谷两大高产作物增产明显,总产量分别增加290亿斤和101亿斤,分别占全年粮食增量的58.6%和20.3%。 分区域看,全国基本实现均衡增产,东北四省区增产贡献突出。全国31个省份中有29个省份不同程度增产,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区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56.0%。 五大因素打造增产“成绩单” 据陈萌山分析,今年粮食生产起点高、难度大,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十分不易。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 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在全国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农业“四补贴”规模比去年增加14.7%,粮油大县奖励增加40亿元,大幅提高并及时公布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35.8亿元。 指导服务及时到位。农业部制定实施了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的生产技术方案,在全国开展稳粮增粮科技服务活动,组织全国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抗灾增产关键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抗灾救灾扎实有效。各级农业部门强化灾情预测预判预警,及时查土壤墒情、作物苗情和病虫情,因地制宜提出科学防灾减灾措施,适时启动应急响应,配合财政部门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初步统计,今年1至9月因灾损失粮食717亿斤,同比减少26亿斤。 高产创建带动明显。各地以万亩示范片和整建制试点县乡为平台,展示示范集成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适用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全国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285斤,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亩产比所在县高244.2斤。 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北方冬麦区2月下旬冬小麦返青起身和5月上旬抽穗扬花的关键期旱情得到及时有效缓解;长江中下游夏旱影响有限且较快得到缓解;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等常年干旱多发区降水偏多、光照充足;洪涝灾害偏轻发生,登陆我国的台风强度较弱。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粮食生产克服了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等灾害影响,在高起点、高基数的情况下实现了‘八连增’,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陈萌山说,从国内市场供应看,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物资。今年粮食实现“八连增”,为“十二五”粮食生产开了个好头,有利于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对于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国际环境来看,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国际经济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特别是今年以来,多个国家粮价出现暴涨暴跌甚至因为粮食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对平衡全球粮食供求、稳定国际市场价格也具有重要意义。 陈萌山说,促进明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基础是稳定面积,重点是提高单产,关键要依靠科技,核心是抗灾减灾。农业部门将紧紧抓住关键季节、主要作物、重点地区和重大技术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千方百计巩固和保持粮食生产发展的好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