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兄弟“黑作坊”被取缔 加工肉制品送往学校食堂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12/2 10:53:16 |
|
一间约40平方米的民房,竟然成为集肉制品仓储、生产加工、人员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黑作坊”,时时飘出令人生腻的香精味。记者暗访跟踪发现,“黑作坊”加工的肉制品被送往一所学校的食堂,供食堂里一个名为“口口香”的炸串店使用。昨天根据记者举报,淮北市卫生局牵头工商、质监等部门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原来,这一切都是一对江西籍兄弟干的,他们既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也没有工商营业执照。 居民楼里飘出“香味” 11月30日上午8时30分许,记者来到淮北市鹰山路东侧几栋陈旧的居民楼附近,一股股“香味”从一栋楼里飘了出来。“这里面是个做肉食品的小作坊,每天都能看到有人把肉送出去。”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个小作坊已经存在两年多了,“天天能闻到香精味,天热的时候还有臭味。” 据了解,这个小作坊是几个外地人开的,房子也是租的,他们每天都加工生肉,周一至周五上午将一部分货送出去,周六和周日则没有动静。作坊里的人虽然天天从居民楼出入,却很少跟邻居打交道,周围居民对他们都不熟悉,也不了解他们加工好的生肉送往哪里。 “夏天的时候,楼道里满是苍蝇,都是被香味引过来的。”居民刘先生称,周围邻居对这种味道也很反感,“现在我闻到这股味道就腻,虽然是香味但不是正常的香味,太重了,这样的作坊加工出来的肉恐怕也不能吃。” 肉串被送往学校食堂 小作坊所处的位置在居民楼的二楼,楼下放着两辆后架上绑着塑料筐的自行车。记者注意到,塑料筐里还粘着一些肉渣,显然很久没有冲洗过了。为了弄清小作坊加工的肉制品的去处,记者在居民楼下进行了蹲守。 当日上午9时30分许,一名年轻的小伙子从楼上走下来,将一个个沉甸甸的塑料袋扔进了塑料筐,跨上自行车便朝外面骑了出去。自行车出了小区,转了几道弯,一路骑向不远处的一所技术学院。约5分钟后,自行车停在一栋楼下,门头上有“南二楼食堂”几个大字,车筐里的塑料袋被拎了进去。 很快,骑自行车的年轻人从食堂里走了出来,原路返回到小作坊。10时30分许,这个小伙子又带出了一筐东西送往食堂。这时记者才看清楚,小伙子送的都是成串的肉串、肉条、鸡腿等制品。而在“南二楼食堂”,有一个名为“口口香”的炸串店。 据居民楼附近的油炸小吃摊贩介绍,这个小伙子主要将肉送往学校食堂,“有时候也会把多余的肉串卖给我们一点,数量没有食堂的多。” 洗脸毛巾下放着肉块 12月1日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淮北市卫生局的法规与卫生监督科。听到记者的介绍后,梁科长表示将对该作坊进行联合执法检查。 “现在食品安全问题是分段管理的,需要多个部门合作。”梁科长说。8时50分许,来自淮北市质监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局治安大队的工作人员赶到该局。 9时35分许,记者跟随执法人员走进了小作坊。这是一间约40平方米的民房,被分为2室1厅,里面脏乱不堪。其中一间屋子放的是床被,其他房间都用于加工肉制品。刚一进屋记者就看到,放在铁桶里的竹签和一袋面粉随意放在地上,这些是串肉串用的。 在小卧室记者看到,里面是一个冰箱和切肉片的菜板,还有一盆已经加工好的肉片,由于被调料浸染,已经分不清肉质,散发着阵阵香精味。而客厅里放着各种香精调味料。让人惊讶的是,卫生间门口两个洗衣盆里居然浸泡着大量的鸡块和猪肉,上面悬挂的就是洗脸毛巾。 “黑作坊”被联合取缔 据了解,作坊主是一对江西籍兄弟,姓徐,其中弟弟在学校食堂里的“口口香”炸串店负责炸串,哥哥则负责在作坊里加工肉串。当执法人员要检查食品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时,这兄弟俩竟称“没有证件,只通过了食堂的同意”。 在“南二楼食堂”两人所开的炸串店里,执法人员看到,他们所用的各种食品添加剂上面的生产日期均是一团模糊,连兄弟俩辨认后也说不出具体日期,只是称“应该是2011年9月”。 当日下午,淮北市卫生局向记者通报,这兄弟俩暂时被定性为不规范生产经营,联合执法人员已经将居民楼里的作坊进行了取缔,里面的货物及生产工具全部被没收。对于“南二楼食堂”里的炸串店,执法人员已暂停其营业。目前,这对兄弟正在等待进一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