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有机食品”辨伪,不能靠眼观嘴尝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11/9 12:37:35  

 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10月31日播发《高价“有机食品”造假追踪》一稿,反映一些地方随意标注“有机”标志、花钱购买“有机”认证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认证:不少机构没有条件开展有效跟踪

 

  如今在网上搜索“有机食品认证服务”,可以找到很多咨询机构,这些机构大多宣称可以代理有机食品的认证,以及在“3个月内完成现场检查及产品检查工作,并拿到有机转换证书,第二年拿到有机证书。客户所做的只是提供企业证照和盖章签字等工作。”

  权威人士认为,有机食品的认证要经过申请、材料审核、现场检查、检查报告、综合评审、颁证评审等多个阶段,认证机构可规定自己审核程序进行的时间,但不可承诺认证完成的确切时间。

  “那种承诺‘一次通过’的所谓认证咨询机构,完全是无视有机食品生产规律,损坏有机食品形象的行为,有的甚至与一些认证机构勾结,欺骗企业和消费者。”一家大型认证机构的总工程师告诉记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指出,政府部门应保证对企业的监管和制约,在评定具有认证资质单位的同时,还要建立淘汰机制,适时清除不达标的认证机构。

  针对认证机构存在的问题,国家认监委负责人表示,认监委对有机产品认证始终坚持“严格标准、严格准入、严格监管、严格查处”的原则,一旦发现严重违规的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将坚决撤销其从业资质。

  权威人士表示,当前不少认证机构存在“重认证、轻管理”的问题,这些机构没有专职的管理部门和必要的经费保障,没有条件开展有效的跟踪检查,缺乏问题的发现机制、获证单位退出和信息披露机制、问题溯源追查机制,因此加强后续管理也是当务之急。

 

标志:不规范及违规用标现象十分突出

 

  “有机大米”“有机蔬菜”“有机猪肉”……在很多超市里出现的“有机食品”虽然没有认证标志,真假难辨,但却价格不菲。此外,根据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食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仅为一年,但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很少会主动标出认证证书的有效期。

  “普通消费者很难从外观上辨认出产品是否为有机食品。”上海食品研究所总工程师马志英说,许多超市所谓的“有机食品”是否真能达到有机产品标准,还是得打个问号。

  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企业不规范用标、违规用标的现象十分突出,已对有机产品整体形象产生损害。造成目前不规范用标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市场秩序混乱的因素,也有社会诚信缺乏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

  今年,国家认监委对伪造、冒用、超期、超范围使用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标志行为进行了专项整治,共检查获证企业1610家,发现违规行为69起,处罚、立案12起。

  据了解,为了规范有机产品标志的使用,国家认监委已要求认证机构采用暗码方式,赋予每枚认证标志唯一的编码,确保发放的每枚认证标志能溯源到对应的认证证书、产品和生产企业,使信息可追溯、数量可控制。认监委将建立认证标志数据库,供公众查询。

  国家认监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针对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组织“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假冒、超期、超范围使用认证证书和标志的违法行为,社会各界如发现有机产品认证活动中涉嫌违规行为的,可拨打12365进行投诉、举报。

 

质量:真正达到“有机要求”难度很大

 

  有专家认为,即使一个生产基地获得了有机产品的认证,它也可以随时违反标准进行一些“非有机”的操作,但由于有机产品对环境因素要求极高,往往很难通过检测产品来确定它是否真的“违规”。

  虽然有机产品是过程控制的产物,并没有具体的产品检测标准,但专家建议,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产品检测必不可少,这不仅是对认证机构本身负责,也是对消费者负责。

  国家认监委日前向记者通报了2011年度有机产品监督抽检结果:安徽省郎溪县上海云岭工贸公司白云山茶厂生产的“白茅岭”有机绿茶和浙江蜂乐园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蜂乐园”有机荆条蜂蜜不合格,原因是产品中的农药或抗生素残留超出认证标准要求。

  据介绍,国家认监委连续4年对有机产品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检,涉及大米、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食用植物油、肉制品、蜂产品和乳制品九类产品,共抽查了27个省份的1153家企业的有机产品,共发现15个样品不符合认证标准要求。检测指标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等。

  对于大规模发展有机产品,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问题,魏益民认为,有机食品不允许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壤和水质要求也很高,因此,发展有机食品难度很大,必须适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实情,不能完全脱离农业基础设施问题较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教育程度和法律意识水平相对较低等现状。

     (记者周琳 朱立毅 潘林青 管建涛)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