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造正失去价格优势 乳业遇十年来最大瓶颈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更新时间:2008/6/20  

6月19日,对于年仅38岁的伊利少帅潘刚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天,一家亚洲最大规模的奶粉样板工厂在呼和浩特金山新工业园竣工投产,总投资达6亿元。据透露,该项目投产后,伊利2008年奶粉业务的总销售额预计将从去年的27亿飙升至近50亿。这是中国乳业巨头突破10年来困扰企业发展最大瓶颈的重要一步。

    打破过度依赖液态奶困局

    中国乳业在过去的10年一直以一种粗放迅猛的姿态发展,在成为世界乳业发展最快地区之一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遭遇行业发展瓶颈。刚刚过去的2007年,原材料等成本的大幅上涨让过度依赖液态奶的乳企深陷泥潭。如何摆脱这一局面成为企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为此,中国乳业开始集体思考转型之路。

    但对于国内几大乳业巨头而言,决定此次转型能否成功的一大因素就是: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占领高附加值的奶粉市场。但在国际奶粉品牌肆意入侵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转型也就意味着中国乳企可能要承受比原材料涨价更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没能唬住年仅38岁的伊利董事长潘刚。昨天,这位上任四年的董事长出现在呼和浩特市金山新工业园。在这里,伊利率先建成了亚洲最大规模的现代化奶粉样板工厂并正式投产,它标志着中国乳业第一次拥有了超大规模的自主奶粉生产基地。据透露,该项目投产后,伊利2008年奶粉业务的总销售额预计将从去年的27亿元飙升至近50亿元,增长近一倍。

    据介绍,该奶粉生产基地总投资达6亿元,占地500亩,可日处理鲜牛奶1200吨,年产各种配方奶粉产品6万吨,从牛奶接收到奶粉产出,全部生产过程都可乘坐观光电梯和观光车等设施观看,构成了一座集产品生产与参观旅游为一体的奶粉“旅游工厂”。

    伊利称实现“多条腿走路”

    “如果说在去年之前,伊利一直在探索中国乳业过度依赖液态奶的破解之道的话,今天我可以宣布,伊利已经为此找到了出路。”伊利董事长兼总裁潘刚昨天在接受短暂专访时表示。

    然而,面对国际奶粉品牌的强势地位,伊利凭什么敢这般大刀阔斧地抢食这块蛋糕?对此潘刚表示,其实从最初开始,在不少乳业同行的产业结构都是 “液态奶独大”的时候,伊利就始终坚持“多条腿走路”的战略,最先进行了产品结构的战略升级,在原有的基础上,大幅提升奶粉、冷饮等产品的业务比重,并在2007年完成了这一对整个行业都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转型。去年完成战略转型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当时已经超过了公司业务结构的40%。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对此也表示,我国乳业目前液态奶业务比重普遍过高。在国际乳业中,酸奶、奶粉、黄油、奶酪等高端产品占比更大。与那些仍单独依赖液态奶的乳企比较起来,全球奶粉样板工厂的落成,将使伊利在竞争中更占先手和优势。以此为先导,中国乳业优化产业结构的趋势也将从此越发明显。

    “中国造”正在失去价格优势

    高附加值的诱惑,不仅让伊利,也吸引了其他几大乳业巨头纷纷进军奶粉市场,然而同样的价格,中国消费者似乎更青睐于国际品牌的奶粉,“中国制造”备受冷落。

    潘刚承认,客观上讲,“价格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但伴随而来的结果是:一旦我们不再”价廉“,很少有人再关注我们是不是真的“物美”。

    他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受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成本优势著称的“中国制造”正在失去价格优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局。这一方面严重加剧了部分中国制造企业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也将一个命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尽快推动中国制造从 “价格优势”向“价值优势”转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摆脱用资源换发展的不良循环,真正树立“中国制造”的声誉,真正在世界经济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最后,这位年轻的董事长信心十足的表示,今后伊利将贯彻多元化、高附加值的发展路线,以最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迎接新一轮的乳业竞争。

张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