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保健品行业成造假重灾区 盲目消费纵容造假行为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11/4 12:28:46 |
|
吴伟洪摄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掺杂造假 违规添加 仿冒药品 保健品市场乱象横飞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发展迅猛,年销售规模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保健品行业也逐渐成为掺杂造假的“重灾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分子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名贵药材,在保健品中添加多种违禁成分,或者假冒药品进行销售,给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埋下重重隐患,前段时间一直备受关注的血燕事件就与此类似。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违规现象不仅屡禁难止,而且花样不断翻新。 名贵药材造假利益惊人 用普通人参加胶水拼接而成的“野生参”,浸水后能搓出一团泥巴的“冬虫夏草”,腹腔中灌入了石灰粉的“海马”,色素染成的“血燕”,硫磺熏制的“白参”……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各种名贵中药材的价格一路走高,部分品种甚至供不应求。 马来西亚农业及农基工业部兽医局总监阿布德·阿齐兹·本·贾迈勒丁对记者表示,马来西亚出产的燕窝都是“白燕”,没有所谓“血燕”,“血燕”只是商家为了获取更高利润而制造的噱头。马来西亚一些业内人士也透露,“血燕”其实是在加工作坊里,对白燕窝进行熏制或染色后形成的。造假者会把鸟粪厚厚地铺一层,然后隔着木板或网架在上面放燕窝,打开取暖器对整个环境加热,一周后打开盒子,燕窝就成了“血燕”。 “名贵中药材价格动辄上千元,造假的利润相当惊人。”一位长期研究中药材质量的业内人士(上海市中药质量监督检验室叶愈青教授)介绍,国内名贵中药材造假主要有三种手段: 其一,“易容术”。除了比较常见的用硫磺熏蒸药材进行美白之外,一些不法分子还把个头较小的野生参,甚至普通的园参作为原料,使用强力胶等一些化学黏合剂,拼接成体型较大的野山参,然后高价出售。 其二,“增肥术”。冬虫夏草被称为“软黄金”,造假者会用胶水在虫体表面黏上铅粉,用高锰酸钾等化学药剂浸泡,或者将铅丝插入虫体。经过类似增重处理的冬虫夏草,重量可以比实际份量翻一番。 其三,傍名牌。中药材品种繁多,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别。有的造假者用外观比较接近的植物,如石仙草、羊舌兰等冒充石斛;用亚香棒虫草、尼泊尔虫草等冒充冬虫夏草,而其功效、价格等都相差甚远。 违规添加“满天飞” 按照上海市政府为期半年的集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统一部署,上海公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近期联合开展“亮剑”行动,依法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行为。5月18日以来,相关部门连续三次发布查禁通知,对被检出违禁成分的“粒可瘦田田雪清减润肠胶囊”等37个批次保健品实施全面封杀。“在产品中违规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成分,已成为国内减肥类保健品的一大顽症。”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监察处副处长戚柳彬说,“西布曲明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具有兴奋、抑食作用,我国已于2010年停止西布曲明的生产销售,但一些地下窝点仍然偷偷使用。” 2011年初,上海相关部门对大同路某仓库进行了突击检查,结果在30箱减肥类保健品中检出西布曲明和酚酞。执法人员发现,这些产品的标识和生产单位都在深圳,物流单据却是江苏宿迁。 经过两个多月的缜密侦查和伏击,监管部门查明,犯罪嫌疑人杨某自2009年起,从广东等地购入含有违禁成分的减肥保健品半成品胶囊,然后在江苏宿迁的制假窝点进行包装,运往上海销售。目前,4089件添加违禁成分的保健品已被依法查控。 戚柳彬告诉记者,在所谓的性保健品和减肥类、降血糖类保健食品中,违规添加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卫生部核准的保健食品的27项功效中,根本没有改善或提高性功能这一项,也就是说我国从未批准过任何一种性保健品上市。许多打着改善性功能旗号销售的保健品,很可能是添加了西药成分,而这些西药成分通常是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服用的。” 今年1月至5月,上海重点对减肥、辅助降糖、辅助降血压、抗疲劳、提高免疫类保健食品中违规添加西布曲明、酚酞、降压类、拉非类、那非类等药物或化学物质进行了快速检测。在150项次检测中,有96件次产品被确认为非法添加,其中减肥类保健品的合格率仅为25.2%。 非药品当作“药品”卖 今年1月17日,公安部门在上海、广州、河北廊坊三地同时行动,一举捣毁一个生产销售假药的团伙,现场查获万艾可(俗称“伟哥”)、西力士、利维他等非法产品140余种,案值约2000万元,依法刑拘12人,其中有66种为假药。目前,这起案件已由检察院提起公诉,依法追究相关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记者了解到,在产品名称、包装、说明上做文章,假冒药品,或者直接冒用药品的批准文号进行销售,是保健品市场的又一乱象。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处处长王有志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巨大的塑料袋,里面装满了执法人员在保健品市场查获的各种“假药”。其中,一种名为“鹿茸肾宝”的胶囊,包装盒上标的是“藏食准字号”。 王有志解释说,按照规定,鹿茸入药需要国家食药监局或卫生等部门依法批准,标注“国药准字”等字样,在政府部门网站上直接可以查询。而这种胶囊根本没有药品批准文号,属于典型的“假药”。 根据规定,产品名称与药品通用名称相同或相似的;标识与药品通用标识相同或相似,并足以让公众认为是药品的;标识或说明书宣称预防、治疗人的疾病,并规定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主要成分是药物成分的等,都属于非药品冒充药品。而这些非药品在“冒充”药品时,常常把卫生许可证号等其他号码打印在包装盒去,以假乱真、冒充批准文号,甚至直接假冒一个已经批准的其他药品的文号,导致一个文号出现多种产品的乱象。 “场外交易”手法隐蔽跨区流通难查源头 国内保健品市场“乱象”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近年来,政府部门屡次重拳整治,仍未彻底遏制。记者采访发现,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不法分子已将交易悄悄转移至地下或网络,其手法更趋隐蔽。同时,由于保健品进入各地市场销售几乎没有门槛,对于掺杂造假等违规行为,执法人员常常面临源头追踪难、调查取证难、异地查处难等尴尬。 违规保健品“场外交易”更隐蔽 2010年以来,上海共抽检各类保健品1843件,抽检量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基本覆盖了超市、药房等主要销售渠道,产品抽检的总体合格率达到90.8%。 这其中,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上海本地的保健品生产企业,以及超市、药房等销售渠道的保健品合格率分别为100%、98.6%和96.2%,而各类保健品专卖柜台经营的保健品抽检合格率比较低,仅为67.5%。 凯旋门、福佑门保健品市场,是上海两家主要的保健品专营市场,同时也是华东地区比较重要的保健品批发市场。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督中发现,一些经营者采用柜台展示与产品交易分开进行、场内谈价场外提货等方式,想方设法地规避监管。例如不久前,执法人员在柜台产品检查之外,抽查了市场门口的一辆物流车,并在装卸的货物中发现了问题,结果没有一户经营者承认是货主。 记者的实地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凯旋门保健品市场一个销售减肥类产品的柜台前,记者注意到,柜台上摆满了很多宣称功效显著的减肥产品,但用手一拎,却发现只是空盒子。当记者表示想购买这一产品时,老板神神秘秘地说:“你要买多少?告诉我地址,我给你寄过去。” “一方面,我们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不法分子逃避监管的手段也层出不穷。”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处处长王有志表示,把假冒伪劣的保健品藏匿在仓库,甚至民宅中,只在货架上摆放产品的包装盒,导致监管部门无法对实际样品进行抽检;即便发现包装盒的批号、说明等存在问题,也无法对经营者进行切实有效的处罚。 市场“大流通”追踪溯源难 目前,我国对于保健品的销售并没有设置的特殊门槛,只要取得普通的食品流通许可证即可。保健品市场这种“大流通”的特点,使得保健品零售点的开设较为容易,而且量大、面广,但监管部门要追查违规产品的源头、彻底端掉掺杂造假的窝点却并非易事。 据了解,今年上海启动专项整治以来查处的三批、共37种违规保健品,其生产地点均不在上海。“我们在一些专卖店、专卖柜台查出有问题的保健品,而产地是外省市,就算对相关经营者进行了处罚,一是没有太多违法所得,难以起到震慑作用,二是无法对源头形成有效打击,从根本上予以遏制。”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监察处副处长戚柳彬对记者说。 他表示,在查处违规经营商户时,执法人员通常需要索证索票,并查看销售记录。但一方面,这些经营户往往说上家没有提供出货凭证;另一方面,从销售记录来看,其销售产品的违法所得寥寥无几,甚至无法维持日常的经营,因此处罚金额也很低。而监管部门一旦要追踪溯源,就涉及跨地区调查和执法,协调难度比较大。 保健品“大流通”的特点,还表现在网络销售方面。近年来,网络销售已逐步赶超传统店铺销售模式,成为保健品销售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并不禁止网络销售保健品行为,但对这些虚拟店铺销售的产品如何监管,同样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难题。 戚柳彬介绍说,很多网络商家声称其在“上海”,可实际上进货、仓库等都不在上海,甚至店主本人也不在上海,监管部门接到消费者的类似投诉,通常很难查到来源。此外,监管部门在查处违规产品时,会要求传统店铺及网站采取下架措施,但许多小网站和网络商家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盲目消费纵容造假行为 有市场基础,才会有利益驱动下的违法冲动。虽然监管部门强调“国家从未批准过任何一种改善性功能的保健食品”,但仍有部分顾客会在违法分子的忽悠下购买;虽然国家规定所有保健食品广告中均应说明“本品不代替药品”的忠告语,但仍会有消费者轻信违法分子花言巧语下的“神奇疗效”。 据介绍,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保健品设置推销骗局,通常采用免费试用、免费体检、“专家”义诊免费讲座等方式,先吸引消费者试用,然后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催促赶快服用保健品。戚柳彬介绍,不少保健食品的消费者都是中老年群体,很多不法分子会在住宅小区、菜场或公园附近设摊,免费给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取得老人的相关资料,然后电话邀请老人去参加免费的“健康讲座”,再谋取利益。而很多老人由于不太会辨别真假,极易上当受骗。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教授表示,例如降血糖的药物其主要成分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很多假冒伪劣的产品甚至每一粒药物所含成分多少都不固定,不法分子会利用偏大的剂量、“立竿见影”显现的效果迷惑消费者,却伤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包括减肥、美容等领域也一样,科普宣传等没有做到位,很多消费者并不知道“健康减肥”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而且,消费者通过肉眼其实非常难分辨这一保健品是否存有违规行为。王有志介绍,从表面上看消费者无从知晓批准文号是否正确;而鉴别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 记者 周琳 俞丽虹 周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