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警惕奶业规模化变成“奶农退出化”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11/2 9:19:21 |
|
在国家奶牛养殖规模化政策引导和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奶业规模化发展势头良好。但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内蒙古、黑龙江、广东等地调研发现,受先建设后补贴、地方政府扶强不扶弱等因素影响,部分散养户奶农却被挡在规模化门槛之外,难享奶业规模化发展成果。 专家提醒,要避免奶业规模化变成“奶农退出化”,宜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富民经济理念,实施“规模化富民”战略,把奶业打造成真正的富民产业。 散户奶农的现实困境 记者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采访,不少奶农反映,他们的散养现状难以改变,因为自己无力向规模化发展,又得不到相应的支持。 黑龙江省双城市朝阳乡诚吉村奶农刘春猛说,诚吉村养奶牛已有多年历史,可直到现在一个养殖小区和牧场也没有,乡里、村里都没有人把农民组织起来。另外农民自己投入根本投不起,一是没有地块建小区,二是没有资金上设备。村里连一个青贮窖都没有,也没有机械化榨奶站,听说上面给补贴钱,奶农很少有得到的,不知都补到哪里去了。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齐晓彤说,现在让奶农像企业那样投资大型规模化牧场,根本投不起。现在购买一头优质奶牛就得2万多元,不算土地费,仅土建、钢构、办证等费用需要上千万元。企业能自筹资金,还能贷款,散户奶农却做不到。 记者了解到,散户奶农不仅自建牧场存在困难,也缺少参与到企业牧场中发展的渠道。记者采访时问黑龙江飞鹤乳业生产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慧星,奶农能否以奶牛入股该企业,对方明确告诉记者:“我们只是做一个示范,告诉奶农这样养牛可以挣钱,但不打算让他们参与!” 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先源乡,不少奶农反映,他们无法参与到规模化牧场或小区当中。现在小区或牧场产奶的价格都卖到了每公斤3.5元左右,可散养户的奶只能卖2.9元左右。 农业部全国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峰告诉记者,虽然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步伐不断加快,但目前我国仍有60%的奶牛由存栏量在20头以下的小规模户饲养,因此我国奶业规模化任重道远。 不平衡的补贴 记者从农业部全国奶业管理办公室了解到,从2009年起,国家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目前,国家已累计扶持1946个奶牛养殖场和小区,组织创建奶牛标准化示范场410个。国家的补贴力度这么大,为何许多奶农仍无法进入规模化门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规模化牧场发展上,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尽快实现规模化比例,采取了“扶强不扶弱”的政策。补贴机制倒挂,先进行规模化建设,验收后才给补贴,这让本就缺少资金的散户奶农无法享受到国家补贴政策。 黑龙江省奶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毅力介绍,能享受到规模化补贴的牧场或小区是有高门槛的。2008年开始,黑龙江省对养殖规模在200头以上的养殖场、区给予50万元~80万元的补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共补了236个养殖场、区。2011年享受补贴的场、区门槛提高到300头奶牛,达到补贴标准的场、区大约有84个。 除了补贴门槛以外,黑龙江省在补贴政策上,还倾向于乳品企业优先,原因是要鼓励乳品企业自己建设养殖基地,优先支持地方品牌经营。黑龙江省要求飞鹤、完达山、摇篮、龙丹等地方品牌企业自建规模化牧场的比例不低于30%,因此这些企业都得到了一些补贴。 据张毅力介绍,黑龙江省对用于规模化牧场的全混合日粮搅拌机,补贴了近5000万元,也是按照“谁买给谁补”的原则,基本上都补给了牧场。由于机械化榨奶机等补贴全补给了当地一个大企业,企业在领补贴时,负责监管资金的人员甚至不敢签字。 黑龙江省双城市畜牧局副局长霍志宏说,在规模化问题上,奶农除了缺少资金和土地外,组织化程度低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奶业分析师宋亮说,我国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平均收益率高达15%~30%,而养殖散户平均收益率仅为5%。由于缺乏现代化组织、管理机制,不少奶农很难有效地被组织起来进行规模化养殖,享受规模化发展带来的收益。 奶业“规模化”不应操之过急 针对部分奶农难以跨越规模化门槛这一现象,有关专家认为,奶业规模化不应将奶农这一养殖主体排斥在外,各地应结合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富民理念,以规模化为契机,实施“规模化富民”战略,将奶业打造成为真正的富民经济。 业内人士认为,散养户逐步退出是规模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但必须弄清楚奶农因何退出,尤其要避免短时间内大量奶农同时退出。国家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随着规模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奶农退出奶牛养殖环节已成为趋势,但与此伴随的应是另一部分奶农实现了规模化养殖,而不是奶农全部退出。 值得警惕的是,对当前存在的奶农退出现象,部分基层管理干部认为“理所当然”。黑龙江省一位基层畜牧局干部说,奶牛不适合散养,奶牛养殖又是畜牧业中要求最高的行业,因此,奶牛养殖应是有钱人的行业。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当前的形势看,相比于扶持奶农,各级政府扶持大企业效果更为明显也更省事,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奶农规模化发展上组织乏力,个别地方甚至还出现畜牧主管部门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进行权力寻租的现象。 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培育奶农并逐步规模化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地方政府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为民心”,采取三大措施实施规模化富农: 一是在规模化道路上,国家的规模化政策和资金应该向奶农倾斜,努力解决奶农发展规模化养殖面临的资金困难,为其提供融资等方面的帮助。 二是地方政府加大对奶农规模化养殖的组织力度,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推动奶农组建合作社、联社等组织。 三是加强产业链建设,让奶农参与到产业链的多个环节中。 国家奶牛产业科学家高民说:“地方政府应加大产业链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将奶农吸收转变为产业工人,进入配套产业,使一个产业带动一批人致富。”在实现规模化养殖的过程中,切勿过于追求速度,要注意保障好散户奶农的基本收入,妥善解决奶农退出和后续产业的接续工作,避免个别企业损害奶农利益,引发社会问题。 草地广阔但产草少以及耕地资源稀缺的现状,也决定了我国奶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化牧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散户奶农,在借鉴以大型规模化牧场为主的北美模式的同时,也应配合考虑集约化家庭牧场的欧洲模式的必要性。中国奶业的现代化不能简单等同于奶业的规模化,散户奶农的专业化、合作化之路也是我国奶业健康发展题中应有之意。(记者 吴涛 程子龙 严蕾 张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