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鸿是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龙岩市台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今年年初,由他执笔给胡锦涛总书记写信并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引起巨大反响。作为一个在大陆深耕多年的台湾农民,李志鸿对于两岸农业合作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日前,记者前往被誉为“大陆阿里山”的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对其进行了专访。
建设两岸农业职业培训中心
记者:目前,大陆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总数增至29个,遍及大陆14个省区市。除了农业技术交流,创业园还能够起到哪些作用?
李志鸿:台湾有2300万人,1500万人没来过大陆。其中,台湾农民特别是南部农民占有相当比例,对大陆经济建设、农业发展不了解,也产生很多误解。创业园将吸引台湾农民过来看看,对促进两岸交流、融合产生积极效果。
另外,两岸农业发展面临许多相同问题,如何克服、解决,这里是一个试点。比如两岸共同面对的农民年龄老化问题。台湾农民的平均年龄62岁,大陆的年轻新农民也在大量流失。10年后这个产业如何延续,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创业园将提供一块试验田,让两岸农民在此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
记者:到大陆创业的台湾农民呈现什么样的特点?
李志鸿:能够走出台湾的农民,通常投入规模较大,走高优精致农业路线。永福台湾农民的投资规模大都不低于300亩,投资额从几百万到数千万元不等。所以,我建议可以在创业园内设立两岸农业职业培训中心,整合两岸优秀农民的力量,让大陆和台湾有意务农的年轻人到这里进行培训、考证。
两岸合作破解营销瓶颈
记者:台湾农民在大陆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李志鸿:主要是营销问题。因为农民的长项是耕作,对于大陆市场和法律法规并不熟悉。台湾有专业的合作社或农会组织为农民服务。目前永福的茶叶主要是卖给大茶商,在建立自己的品牌方面还十分欠缺。
记者:台湾的农会模式能否移植到大陆来?
李志鸿:台湾农会的功能很多,包括统一采购农资、优化技术、创新产品、拓展市场、融资等方面。初期农会的运作和资金靠政府扶持,聘请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来做品牌营销、项目对接。目前大陆的合作社主要还是农民自行组织,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台湾的模式。
记者:永福台湾茶农如何解决营销难题?
李志鸿:最近温州商会曾来永福和我们谈过。因为我们的茶叶品质有保证,产量也够大,台农在永福种植台湾高山茶5.5万亩,去年台品茶叶、尚顺茶场等22家规模企业实现加工产值3.46亿元,但最缺的是营销。所以,假如能和商会有效整合成集团模式,将加速永福茶叶品牌和销售通路的建立。
台农无需惧怕两岸交流
记者:台湾有种声音,就是担心技术和物种外流,您怎么看?
李志鸿: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大陆是世界八大良种源之一,物种要比台湾丰富得多。台湾有20万公顷抛荒土地,可以引进大陆良种,让台湾土地充分价值化。台湾农业技术较先进,但在很多方面大陆也不输给台湾。农业是民生科技,台湾农业应该拥有更宽的视野,广为交流,互通有无,必能实现双赢。
记者:台湾农民如何看待大陆市场的发展?
李志鸿:20年前,福建铁观音的售价在二三十元,现在贵的可以卖到两三万元,成长速度惊人。大陆市场广大,带动了无限商机,台湾农民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大陆赴台采购农产品、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举措开了个好头,两岸农业还应该进一步整合优势,未来大陆将是台湾农业的第二个春天。
本报记者 陈梦婕 通讯员 陈晓霞 来源:福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