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如何破解“疯狂”蒜价背后的“玄机”?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5/13 |
|
低价收购上千吨甚至上万吨大蒜囤入冷库,囤积数月后价高时出手。在中牟,蒜商因今年蒜价暴涨至历史最高水平而获巨利,据说因此产生了六七位千万富翁和不少百万富翁。(5月11日《大河报》)
两年前,一袋40斤的大蒜才两三元钱,今年这袋大蒜要价200元。河南大蒜身价短时间内暴涨100倍,大蒜价格真可谓称得上“疯狂”。那么 “疯狂蒜价”的背后到底藏着何种“玄机”? 笔者以为导致“疯狂蒜价”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客观原因,今年的气候因素确实造成了大蒜的减产。另一方面原因是非客观原因,主要是过去“蒜贱伤农”造成大蒜种植面积大量减少以及中间商此轮的囤积居奇、炒作蒜价。 客观和非客观两方面因素互相结合,以致出现“疯狂蒜价”。虽然大蒜不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但是对于其价格的疯涨,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作为一种农副产品,如果任其价格大幅涨跌,必然带来诸多弊端。 一是,如果任由蒜商炒作“蒜价”,导致蒜价暴涨,必然会给农民传递一个脱离市场的信息,导致农民来年盲目种植,从而改变大蒜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年必然导致蒜价暴跌,从而产生“蒜贱伤农”的后果,蒜农的利益将无法保障。 二是,“爆炒”蒜价必然导致通胀预期增强,从而引发CPI波动和民生焦虑。一个品种的农产品上涨,有可能带动整个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如果任由投机资金过度炒作蒜价,“疯狂蒜价”必然会引发CPI波动,增强民众通胀预期,并导致民生焦虑。 那么,如何破解“疯狂”蒜价背后的“玄机”?笔者以为,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尽量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不给中间商利用自然气候情况进行投机和炒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农民做好生产规划、产业布局,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并建立农业产业化体系,将田头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以防止农民凭着“感觉”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避免出现“蒜贱伤农”的现象。 同时,地方政府要帮助农户建立行业协会等组织,逐步改变与中间商的单独非长期合作状态,要借助于农业组织的集体谈判与长期合约的保护,与中间商建立起对等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分享关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稳定,农业为大;社会安宁,农业为先。在农业、农民问题上,从来没有小事。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避免农副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务农的积极性,才能消除因农产品价格暴涨而导致的民生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