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省尾乡”巧奏牧鹅曲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1/10/5 12:51:28  

 嘎嘎嘎!河水清清,水草丰茂,2000羽灰鹅曲项向天齐欢唱,一派新农村的和谐图景展现眼前。2日,记者来到福建最南端的诏安县白洋乡阳山村,养鹅大户沈文展细数灰鹅产业的利好,脸上挂着幸福的笑。

  “在我的养殖场,灰鹅存栏数有2000羽,每年出栏1万羽。”沈文展说,诏安县委和县政府瞄准广东市场,大力扶持灰鹅产业发展。2008年以来,他的养殖场从小到大,发展到如今规模。目前,白洋乡已是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灰鹅养殖示范区,推行“鹅-鱼-菜”立体式循环种养,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化,带动近千户农民增收致富。

  “每羽灰鹅成本150元,批发价格220元,每年1万羽净赚70万元。”沈文展高兴地说,灰鹅作为粤菜主配料,深受广东消费者青睐。诏安灰鹅已占据广东市场五成以上份额,成为全国最大的灰鹅养殖县之一。市场名气打响了,广东采购商纷至沓来。在他的养殖场,常年采购商就有20人。

  地处福建南大门,闽粤边界经济对接日趋活跃,白洋乡党委书记孙洪强侃侃而谈:“我们这里是平原地区,农业基础扎实。如何跨越发展?我们首先围绕"规模、特色、品牌"做活做强传统优势农业,让最广大农民增收,农村才能稳定。”孙洪强说,白洋是“省尾乡”,在闽粤对接中扮演体现福建形象的角色,必须义不容辞地推进与广东产业的优势互补,而农业首当其冲。

  灰鹅食百草,以其肉质细嫩、不含激素、胆固醇低、深加工产品健康价值高等特点,在广东地区以及欧美国家有广阔市场。诏安县代县长陈云水介绍,2008年以来,包括白洋乡在内的6个乡镇成为养鹅大镇,全县养殖面积达220平方公里,年出栏120万羽,年产值1亿多元,带动农民年增收1500万元。去年底,“诏安灰鹅”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

  一根甘蔗跨两省,一羽灰鹅飞闽粤。把好南大门,发展好南大门,这是白洋乡的真实写照。全省实施五大战役以来,当地战役项目除灰鹅产业外,还把八仙茶、食用菌、蔬菜、蕉柑等广东市场喜好的农产品都用产业化包装起来,使全乡近万名在外乡亲纷纷回家门口创业、就业。原本土地流转每亩年租金仅300元,现在800元都争着要。乡里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已不稀罕。许多大户还到广东饶平县租地拓展种养,发展飞地农业。

  孙洪强说:“我们瞄准粤港农业资源与土地资源受限的实际,发展餐桌农业,大力生产广东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农民有钱了,党委政府的威信也就提高了,有助于推动农村和谐,开展其他工作也顺利得多。”在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乡里集中平整土地,一方面鼓励农业规模化,一方面发展工业不放松。“十二五”末,全乡工业产值可望达25亿元。同时,建成6条边界水泥路,畅通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外运。白洋乡农民从发展餐桌农业中尝到甜头,也看到乡干部是在真心实意服务农民,对乡党委的决策真心拥护。今年,乡里建设工业集中区,主动对接广东玩具等产业,引进上市公司福建省新实丰实业有限公司等7家工业企业,总投资14.7亿元。全乡工业征地1200亩,群众纷纷主动让地,无一上访。

  “农业乡镇如何跨越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把基础打牢。抓好特色农业,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基础牢,就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后劲。”县委书记张镇城认为,诏安是传统农业县,又有边界优势,推进产业化势在必行。以农业产业化为一大突破口,诏安注重发挥乡镇基层干部作用,将持续对接广东,开展农、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此着力改善民生,一心一意解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