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蒜价是市场通胀的“温度计”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5/10  

   一个大蒜1元多,超市标价卖到了19元每公斤,河南大蒜身价短期内暴涨100倍。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分析认为,不排除有游资利用前期干旱和低温题材炒作一些品种价格。((5月9日大河报)

    如果说,原本想为自己增值的国内和国外游资不炒理论上更有“炒作”意义的其他商品,反而乐于炒大蒜,只能说明金融、股市或其他领域“储存”和吸纳游资的功能在弱化。从长远来看,未必是好事,也是当前经济运营风险性加大的一个警示或警钟。

    另一个角度。游资乐于炒大蒜却为什么不炒大额度和高价值的家电、家用轿车?这依然能暴露出眼下市场调节领域的软肋。家电或家用轿车事实上无法真正“炒起来”,根本在于其非垄断性。而炒大蒜却完全不同,别看大蒜销售市场表面上是开放的、竞争的,但实际上却是“垄断的”。我国仅山东金乡县一县,其生产和种植的大蒜就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四分之一强。可以肯定的是,金乡一“咳嗽”,全国大蒜市场就要“打喷嚏”。一旦游资把持了终端生产市场,就如扼住了蒜价的“咽喉”,这不是实际上的“垄断”又是什么?

    实质性的“垄断性质”的存在,恰恰暴露出大蒜或其他农产品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薄弱。“病毒”总是最先攻击薄弱环节,而大蒜恰恰是市场领域中的最宜“发病”和“最宜受攻击”的薄弱之处。想通了这些,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家电市场总是稳中有降,而大蒜或其他类蔬菜、辣椒等农产品总是像“打摆子”那样,时高时低令人无法捉摸。

    事实也正如此。据广州市菜篮子价格信息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约62.3%的蔬菜出现不同程度涨价,部分涨幅在100%以上。众多农产品收购商证实,游资利用信息陷阱、集体喊涨等手段炒作大蒜等农产品,成为这一轮涨价潮的幕后推手。蒜价如何,已无可置疑地成为了市场健康状况、通胀预期和评估经济风险的“温度计”。对这样一个反映最敏感、最真实的“温度计”,有关方面不妨将其作为搞好经济调控和防范市场风险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