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山西两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3万余亩新增粮食产能3251万公斤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8/15 22:34:11  

本报讯(记者王海滨)8月10日,初秋时节,山西省河津市小梁乡西梁村农民张伟红正在小麦复茬玉米地里忙活着。看着长势喜人的庄稼,张伟红的汗水从喜悦的脸上流下。他承包的50亩沙滩地,自从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区,经过改良土壤、修建机井、引进新品种,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超过了500公斤。

  山西省夏县裴介镇从2009年至今,建设了1.05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打井、修路、栽植林网、埋设地下节水管道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实施,粮食增产433.9万公斤,农民因此年人均增收306元。

  曾经无法耕种的沙滩荒地、生产效率极低的低产田,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林网适宜的要求进行综合治理,就可以变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山西省近2年来在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13.43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251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7145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4341万元。

  山西人均占有耕地1.8亩,十年九旱,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全省共有中低产田4323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1.1%。这些中低产田粮食平均亩产低于200公斤。中低产田比重高,一直是制约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农业增产的潜力所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既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专家解读,从中低产田变身高标准农田,需要集聚科技、水利、林业等诸多农业生产要素。

  襄汾县西贾乡西毛村吉绍辉以前只有七八十亩水浇地,大部分地块只能种旱地作物。通过土地流转他承包了196亩耕地,2009年,新建成的黄河水提灌站将灌溉用水通过管道送到了地头。因此,每年可增产4万公斤,增收七八万元。

  吉绍辉说,襄汾县西贾乡多年来浇地都是采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跑冒滴漏浪费严重,灌溉效率低下,轮浇周期长,老百姓浇一次地费工、费水、费钱不说,还经常眼睁睁地看着庄稼旱,浇不上水。自从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水浇地面积从原来的2000亩扩大到5270亩,水利用系数亩均提高0.2以上,轮灌一次可节约资金80万元。

  据了解,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用于水利设施的投资占到全部资金的55.56%,改善灌溉面积8.4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4.01万亩。

  由于占用耕地、与农作物争夺光照、水分和养分,田间林网工程一直难以被农民理解和接受。但河津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张中秋说:“其实田间林网有涵养水分、减少风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等作用,对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系列工程中,田间林网建设必不可少。”

  太谷县林业局总工程师郭继生说:“10米高的树,在无叶期可降低风速20%,在展叶期降低40%,在全叶期降低45%,可减少大风对农田的侵害,增加农作物水分,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同时,林网还可以使农田温度降低最少2℃,减少小麦产区发生干热风的几率。”

  祁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杨沛富,如今的身份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的技术员,常年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他认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是关键。祁县所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正是通过建立优质小麦良种繁育体系、设立新品种展示田、统供良种等方法,使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特别是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充分挖掘出了土地的增产潜力。

  近年来,山西省粮食生产稳定在100亿公斤左右,既有政策好、天帮忙、人努力的因素,连续不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是功不可没。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