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食品安全:“化学酱油”老话重提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8/11 15:57:47  

 酱油瓶”、“醋坛子”最近可真不安生。先是山西陈醋曝出勾兑风波,现在又有港媒称发现市面有售致癌“化学酱油”。“这种用调料、化合物勾兑的酱油以前听说过,不过没见过7种物质调出来的。”在北京经营了多年的一家酱油厂的技术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据香港媒体报道,这种化合物勾兑成的“化学酱油”,由7种调料和化合物勾兑而成,包括砂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鸟苷酸,唯独没有黄豆。

  港媒报道还称,这种“化学酱油”中含有的水解植物蛋白质若用盐酸分解,可能会释放致癌物质。

  中国调味品协会昨天针对“化学酱油”在其官方网站挂出《关于“媒体曝化学物质配制酱油”问题的说明》。

  说明中称,所谓“化学酱油”的问题是老话重提。我国现在执行的是酿造酱油国家标准和配制酱油行业标准以及酱油卫生标准。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只是生产配制酱油的原料之一,也是国内外都允许生产的一种食品原料,并非“化学物质”。我国对“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有明确的行业标准,对其中的氯丙醇的限量也有明确规定。

  中国调味品协会还透露,目前《国家酱油食品安全标准》、《国家食醋安全标准》都在修订中,新标准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制定相关的包括污染物在内的各项指标。

  针对报道指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无法检测区分的问题,协会认为,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不属于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为了分类管理、指导生产、引导消费。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家乐福、卜蜂莲花、超市发等卖场,看到货架上的酱油产品几乎都标注的是“酿造酱油”,看不到“配制酱油”的踪影。

  在卜蜂莲花金源店,调味品售卖区摆放着“海天”、“金狮”、“李锦记”、“宽牌”等10多种酱油产品。瓶子上贴着的配料表里多为:食用盐、脱脂大豆、小麦、麸皮,食品添加剂多为增味剂、苯甲酸钠、谷氨酸钠等。

  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查询到,今年4月,质检总局刚刚公布了酱油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合格率在95.9%。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等244家企业生产的270种酱油产品,对酱油产品的氨基酸态氮、铵盐、苯甲酸、山梨酸、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12个指标进行了检验。

  和醋一样,国标也将酱油分成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两种,配制酱油中要求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0%。业内专家指出,如果工艺控制过关,配制酱油不会产生致癌物质。

  北京金狮龙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科技部副部长金志刚告诉本报记者,一些黑作坊生产的酱油产品就是用水解植物蛋白、焦糖、盐、水勾兑,再加入香精,就做出酱油了。而正常的酱油应该是植物蛋白通过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从投料到出成品,短时间要1个月,长时间起码要3个月以上。而据报道,采用化学方法制造酱油只需8到10个小时。“这种勾兑的假酱油和正规生产的酱油成本能差出一半”,金志刚说。

  对于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区分,金志刚表示,可以通过检测酱油里的三氯丙醇来判断,因为酿造酱油里一般不含三氯丙醇,即使有也是微量,而配制酱油三氯丙醇的数值会很高。

  专家表示,正常的酱油具有鲜艳的红褐色,无悬浮物及沉淀。另外,摇动时会起很多泡沫,不易散去,且酱油仍澄清、无沉淀、无浮膜、比较黏稠。 记者杨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