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沙漠变绿洲-我国科学家在沙漠治理理论和技术上取得突破 |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2011/8/4 21:48:51 |
|
由南京农业大学麻浩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南京农业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共同完成的“提高梭梭属植物应对地表层高温胁迫的技术体系研究”科技成果,2011年7月23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现场通过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成果鉴定会委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葛剑平和牟浦、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周清明、新疆林业厅副厅长英胜、新疆林科院研究员李宏、新疆自治区防沙治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文青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徐新文等生态、林学和防沙治沙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 藜科梭梭属植物,全球共有11种,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到中亚的广大沙漠地区,生长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盐渍土及砾质戈壁。我国仅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orn (C. A. Me.) Bunge,又称梭梭柴或黑梭梭)和白梭梭 (H. persicum Bunge ex Boiss et Bushse)两个种。梭梭和白梭梭是我国西北荒漠半荒漠区珍贵的植物资源,也是我国荒漠半荒漠区固沙造林面积最大的建群树种,在这些地区防沙固沙、减缓荒漠化、维护生态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地位。但在荒漠半荒漠地区风沙治理和生态建设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非常恶劣,造成梭梭和白梭梭直播苗和移栽苗存活率低,易发生“夏休眠”现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南京农业大学麻浩教授、博士生俞阗、硕士生任财等以及新疆农业大学相关研究人员经过5年的艰苦研究,在理论上揭示了荒漠半荒漠地区地表层高温胁迫是造成梭梭和白梭梭发生“夏休眠”现象的关键因子、是妨碍梭梭和白梭梭幼苗成活的主要因子,成果填补了人们在利用梭梭和白梭梭造林防沙治沙过程中认识上的误区;揭示了梭梭幼苗“夏休眠”现象的实质就是其植株茎基部周围连续多天的地表层高温胁迫所导致的伤害反应,并初步明确了导致梭梭产生“夏休眠”现象的阈值为55oC。在技术上发明了设施农业条件下培养梭梭容器苗的方法、模拟地表层高温胁迫植物的方法、防止梭梭和白梭梭产生“夏休眠”现象的生态和物理防护技术体系以及荒漠半荒漠条件下提高梭梭和白梭梭幼苗保存率的技术体系及操作规程。其中荒漠半荒漠条件下提高梭梭和白梭梭幼苗保存率的管件防护技术体系及其操作规程,能有效保护梭梭和白梭梭直播苗、移栽苗免受地表层高温胁迫、动物啃食、风沙掩埋等逆境因子危害,并有效降低管内地表温度和减少管内地表蒸发,保持了较好的水份供应状况,从而有效提高梭梭和白梭梭直播苗和移栽苗保存率,促进幼苗生长。 成果鉴定委员会委员们通过现场勘查、听取汇报、查阅相关资料,经质疑讨论,一致认为该项成果总体上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为我国梭梭和白梭梭林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从而有效推进我国荒漠半荒漠区风沙治理和生态建设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该项成果系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麻浩教授2次(2003-2004年、2007-2008年)受教育部委派到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支教和挂职副院长期间,与新疆农业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经多年艰苦研究共同完成的。 ( 俞阗、朱世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