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一次性餐具成食品安全法盲区 合格率还不到一半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3/27 |
|
2010年3月26日央视《新闻1+1》播出《我的餐盒谁“做主”?》,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在今天节目的一开始,我先来考您一道题。先来看一下,碳酸钙、铅、铬等重金属工业石蜡,还有苯,像这些物质都是对人体有很大危害的物质,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您可以一股脑地把它们都吃到肚子里面去呢?答案是我们谁都免不了使用的不合格的一次性的餐具。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短片) 董金狮(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负责人): 北京市大大小小的餐馆里边,我可以上80%以上的餐馆,这个餐盒都有质量问题。 解说: 董金狮,北京环保组织、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负责人,日前董金狮所在的机构和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对北京市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了调查。而调查的结果显示,虽然北京获得一次性餐盒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逾八成,但目前市面上一次性餐盒的合格率还不到一半。更令人堪忧的是,由于利益驱使,北京大多数餐馆给顾客免费打包所使用的一次性塑料餐盒都属于伪劣餐盒。 调查表明,这些伪劣餐盒大多是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违规生产。但也有的是企业虽然获得了生产许可证,但产品也并未合格。 这些塑料餐盒价格低廉,每支造价仅四分钱,主要使用了废塑料、工业碳酸钙、滑石粉、工业石蜡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有的企业为了掩盖废塑料杂质,还加入荧光增白剂,以及有毒材料,而现在原材料会给人体带来极大的伤害,甚至可以称作是一个微型的毒品加工厂。 董金狮: 会对人的血液系统,比如肝脏,儿童的智力发育有很大影响。而且碳酸钙和滑石粉,大家都知道,它是矿物质,它遇酸以后,容易溶解到菜里边去。人吃进去时间长了,会造成胆结石、肾结石,甚至便秘这些疾病。那么石蜡就更可怕了,这个物质时间长了,对人体有致癌作用,还有苯环,所以一个小小的餐盒,实际上成了一个微型的毒品加工厂了。 主持人: 王教授你看完了这段视频,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吗?未来的生活方式。 王锡锌(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其实就在今天中午,我在餐馆吃饭的时候,因为怕浪费也打了几个包,可能等一下我走出演播室之后,我就想在一声叹息之后。 主持人: 你宁愿浪费掉。 王锡锌: 我也不得不把这些打包的饭菜丢到垃圾桶里面去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可能是看了这个视频之后,我要做出这个选择,但是我们的食品的安全,应该说不能仅仅靠摄像头来给我们作主,我们还需要靠监管部门,监管的体制来给我们作主。 主持人: 今天我们演播室里面特别关注的就是,对我们人体都会有危害一次性饭盒的问题,我们接下来再看一段视频。 (播放短片) 解说: 碳酸钙、滑石粉、石蜡,这么多的专业工业原料名词,你大概想不到,伴随着你的美味一起下肚的可能就有这些工业原料。 在调查以后,董金狮他们请律师和公证部门共同参与了一个相关的暗访调查组,在位于北京某购物中心的老边饺子馆和东来顺金源饭庄,消费打包之后分别取到了疑似劣质一次性餐盒样品,经过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结果让人相当震惊。 董金狮: 像我们这次测这产品,它的蒸发残渣,按国家规定每升溶出来的物质,把醋倒进去溶出来不能超过30毫克,我们这次测这个达到多少呢,达到4000多毫克。然后还测过最高的达到8000多毫克,也就是达到8克多,一个餐盒才15克20克,那么有些指标都达到8克多。那就什么意思呢?三分之一的餐盒都溶解掉了,所以餐盒最后吃的怎么越来越薄了,吃完饭餐盒比原来还轻了,就是一些都溶解了。 解说: 溶解在食物之中,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身体已经受到了伤害,事关生命安全,小小的餐盒再次触动了公众的神经。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最近同样出现信任危机的还有一次性筷子。 筷子厂工人: 熏那个硫磺啊,熏硫磺,怕筷子发霉。 记者: 这是什么? 筷子厂工人: 石蜡。 记者: 这是抛光用的是吗? 筷子厂工人: 对啊。 解说: 这是今年的“3·15”媒体披露的一幕,工业原料加工、残留物质超标,一次性筷子的病症似乎和一次性餐盒如出一辙。 接连曝光的这两起餐具危机让公众显然充满了恐惧,也充满了早日破解的期待。人们在寻找着媒体监督之外的路径。 最近董金狮将两家有名的饭店,北京东来顺涮羊肉和老边饺子告上法庭,3月15号,消费者日当天,法院正式立案,4月份案件会进入审理阶段。董金狮在谈及为何选取法律诉讼的时候表示,就是为了尝试一下。 主持人: 我们接下来就连线董金狮先生,董先生是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秘书长。董先生您好。 董金狮: 您好。 主持人: 您先告诉我们一个数字,根据您的调查,现在在市场上这些不合格的,对我们人体有损害、有危害的这些餐盒到底有多少?根据您的数字。 董金狮: 跟全国多年来餐盒使用情况,一般的餐盒使用了在150亿支左右,而市场目前实际的合格率我认为只有50%左右。 主持人: 您刚才说您认为,您的调查能不能保证它的准确性? 董金狮: 我们调查一个方面来自于官方的从抽查结果。第二个方面,我已经从事这个行业将近二十年了,多年来一直在收集这方面的数据和资料,也根据行业、企业的开会,报上来的数字,每年使用量在150亿支左右,而不合格的产品占到一半以上。 主持人: 第二个问题,刚才通过短片我们已经看到不合格的餐盒对我们人体危害了。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吃到几个用不合格餐盒装的饭的时候,就会有问题了。用几个就会有问题? 董金狮: 实际上餐盒是一个慢性的,隐性的包装,它的危害不是在一次,吃一次饭,用一次餐盒就出现问题,它是个慢性中毒。我们已经有的案例,有些人吃了十年才出现问题,也有一些学校的学生,吃了几个星期以后,就出现不舒服现象。还有上海那边有一些女工,当时使用不合格餐盒就中毒了,而且到医院检查以后不是食物中毒,也不是煤气中毒,而是餐盒里边有毒有害的气体,加热以后有毒有害气体把职工熏晕了。 主持人: 也就是说餐盒表现出来毒性是不定的。 董金狮: 不定的,有些是慢性的,有些浓度高的是快的,马上就产生效果。 主持人: 董先生我们有更多的问题稍后再跟您连线,谢谢您。 董金狮: 好的。 主持人: 王教授您看我们有《食品安全法》是去年就开始颁布实施了,《食品安全法》管得了管不了一次性餐盒的问题? 王锡锌: 应该说从道理上来说,食品的安全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当然与食品本身有关,但是也跟它的容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各种各样的餐盒,其实应该说直接涉及到了食品的安全,但是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很大的尴尬就是,《食品安全法》,经过很长时间来食品事故频发,甚至是食品安全灾难,这种教训之后,我们现在对食品这一块儿比较重视了。但是《食品安全法》首先考虑是管食品的安全,而我们的餐盒,好像如果仅仅从概念上来说,它不属于食品。 主持人: 但餐盒,你说跟食品没关系,可是它又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没有餐盒盛食品的话,我们又怎么吃? 王锡锌: 所以的确从道理上来讲,这一块儿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整个监管的体制流程上,我们恰好在这一块儿应该说存在一个被疏忽,甚至是被遗忘的一个角落。 主持人: 这是空白吗? 王锡锌: 应该说它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地带。比如说我们可以看PPT,我们《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五款专门讲到了,有餐具、饮具,但是餐具、饮具也说,使用前应当是要洗净、消毒,使用以后也要洗净,保持清洁。 主持人: 那就说明这是可重复使用的。 王锡锌: 没错,所以你看从《食品安全法》来说,它好像注意到容器,但是这个容器没有把一次性包装用品餐具真正纳入它监管链条之中。 主持人: 我还有问题,比如说您刚才给我们介绍了,《食品安全法》对这个问题相对有一个盲区。但是即便法律有盲区的话,在生产过程中总是还有生产标准,还有一个准入门槛,这个标准有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 王锡锌: 应该说这个标准,其实每一个有常识的人,每一个有商业良知的人,其实都可以清楚,那些有毒的物质,不能够吃进人们的肚子里面,这谁都知道,但是假如人们仅仅知道这些常识,也没有有效地监管,就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第一,准入的门槛很低,甚至没有,谁都可以干。第二,你这些标准虽然定了,但是模糊不清楚,最要命的是,可能没有人,没有这么多的资源来真正落实监管的责任,最后就导致一个结果,无序地生产,无序地经营,无序地竞争。在市场上,我们知道一旦出现三个无序,最后劣质的产品,因为它更便宜,所以它最后肯定会占领这个市场,我们今天可能就是因为监管出现这样一个漏洞,所以导致市场完全是无序的。 主持人: 就在前两天的节目里面我们关注了地沟油,今天的节目我们又关注有毒的一次性饭盒。作为消费者我们就要问,我们不是专家,我们也没有一双火眼金睛,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用什么办法来保护我们自己? (播放短片) 解说: 一次性餐盒危害如吸毒,今天当这样有些耸人听闻的标题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隐藏在新闻背后的却是一个被各方关注了十年的老话题。 董金狮,这个长久与劣质餐盒斗争的环境化学硕士,也因为状告两家北京的著名餐馆,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记者: 为什么您挑这两家北京特别著名的餐馆,而且是用这样一种法律的方式来维权? 董金狮: 当时想选一些知名度高的,老字号的,我想对他企业知名度,还是行业的规范,我觉得都是很大的一个影响。 记者: 和黑餐盒斗争算下来也有十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年当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董金狮: 打假太难了,真是太难了,又让人无奈。 解说: 如今董金狮的起诉已经被正式立案,估计4月就会进入审理阶段,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每一个消费者或许都希 望能够有所突破。 字幕提示: 2001年6月26日《东方时空》 主持人(张羽): 从1995年首次打响白色污染消灭战,到1999年国家正式发出封杀令,我们与白色餐盒做了多年的斗争。这期间国家不断地三令五申,可是白色的发泡餐具还是以顽强的生命力和我们一起走过了新世纪。 解说: 这是2001年《东方时空》的报道,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白色污染,当时的国家经贸委下令要求各地的餐饮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 当时的董金狮开始投入全部精力研发推广环保餐盒,但结果是,直到今天,他还是不得不面对假冒品的泛滥。 董金狮: 像这样的一个盒,大概要七八分钱,而一个这样的合格的,就这样的打包盒大概需要两毛钱,你想想这个比这个要贵一倍,那么好多的经营者在利益面前,可能法律就变得很脆弱了,甚至道德和良心都变得很不值钱了。 解说: 十年来,董金狮的技术推广成了泡影,为了自己的发展,也为了这个让他触目惊心的餐盒市场局面,他想到联合政府和媒体一起进行伪劣餐盒的打架。他自己偷偷做暗访,向媒体举报,找政府反映。 董金狮: 当时我掉着眼泪跟大家说,我说大家相信我,两三年肯定我把这滥餐盒给打没了。我想有政府,有媒体,我在这个行业干了这么多年,我想毕竟有这么多资源可以利用的,结果没想到,打的过程中,越打情况越复杂,品种越来越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解说: 两三年解决的雄心并没有变成现实,就在暗访的同时,董金狮发现,在劣质餐盒之中,发泡餐盒依然身在其中。 字幕提示:2005年12月6日《东方时空》 解说: 一进车间就闻见一股刺鼻的石灰味,昏暗的灯光下,只见车间里两条一次性快餐盒生产线正在忙碌的生产。 董金狮: 你看这盒特别软,你看这盒,你看,这盒,看这蜡,一折有白印,轻轻一撕就裂,闻一股味道。 解说: 一次由举报而进行的检查,让人看到的是触目惊心的现场。当时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调查显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国家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2002年为52%,2003年对河北省抽查合格率为43%,2004年对北京市场抽查,合格率仅为40%。 与此同时,董金狮也在进行着自己的打击劣质餐盒的行动,但是结果却让他失望。 董金狮: 比如说工商局、质监局也进行过多次的配合,也就是说我们反映、举报,他们去查,但是往往是前脚走,后脚就生产了,或者是罚款罚一点款,起不到震慑作用。 解说: 每年消耗一次性餐盒150亿个,合格率还不到一半。这是作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身份的董金狮向媒体提供的最新数字。 面对今天的状况,媒体在2005年报道中使用的标题今天仍然是现实,这是一个无奈的现实。 主持人: 我们再继续连线董金狮先生,董先生,我们看到您正在跟这两家餐馆打公司,据您最乐观的估计,判决以后,会对于一次性有毒餐盒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董金狮: 我认为首先老百姓可能知道,餐盒并不像我们想像那么安全,特别是打着环保餐盒,降解餐盒,可能不是我们想像的真正的环保和降解。 第二个,连锁饭店,包括各大餐饮企业,可能会引起重视,他们在采购餐盒的时候,可能就会小心,要索取票证。但是从根本上我认为可能还解决不了问题。 主持人: 您觉得会不会影响到生产有毒一次性餐盒那一端? 董金狮: 我觉得肯定会有影响,有些企业可能从白天生产变为晚上生产,从公开生产变为隐蔽生产,他的包装箱,或者各种标识可能会变得更加隐蔽。但是要杜绝这种现象,我觉得可能还需要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 另外我想了解一下,您是否可以给我们提供这个数字,生产不合格一次性餐盒这些企业,占到全部这类生产企业的多少比例? 董金狮: 从企业数目上来讲,目前已经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经有一千多家了,但是这些企业生产餐盒的塑料加在一起有一百多亿支,可是他们的餐盒大部分卖不动,而在市场上真正生产劣质餐盒,包括发泡餐盒企业数目前有三百多家,三百多家里边,他的产品数量大,因为他便宜,市场占有率高。也就是说,少数的合格餐盒掌握在多数企业的手头,而不合格餐盒掌握在少数企业的手里。所以这样从市场上来看,真正的不合格餐盒占了主体。 主持人: 好的,谢谢董先生您给我们提供这么些数字。王教授我听完了董先生打官司,我不知道我这个想法是不是可行,如果我们每一个消费者都像董先生那样,我在一家饭馆里边吃饭,我看到不合格的餐盒,我就把这家饭馆告上去。您觉得这个解决不解决问题? 王锡锌: 我觉得这个成本太高,而且你知道董先生在打这个官司的时候他也说了,他这里面可能还带有某种公益性的这样一个性质,他想有一种信息的释放,让大家来关注。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诉讼的成本,取证的困难,其实都让大家觉得这个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主持人: 刚才董先生说了,有少数的企业在生产大量的,而且不合格的餐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去监管这个源头? 王锡锌: 我觉得其实首先就出在一个监管体制。应该说是一个整体,首先从监管体制来说,如果说是无序的进入,这个无序就造成大量的数量,数量本身带来了监管的高成本。所以首先应该是门槛准入,必须比如说通过要有规模,要有一定的生产的资质,特别是卫生方面的资质,所以在源头上就要卡住他。另外源头一旦卡住以后,集中监管,可能就变得更加容易一点。第三个我认为,最重要的,其实公众的举报比诉讼更有效。 卫生部在去年就发布一个通知,它说我们要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包装餐盒举报电话,但是我到现在为止,至少我还不知道,这个举报电话到底是多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举报电话,那很显然比打官司要经济得多,要有效得多。 主持人: 刚才看那个短片里面我注意一个数字,一个是《东方时空》2001年在关注这个问题,在2001年时候就说我们已经关注多年了,到今天我们似乎说的还是同一个问题。您觉得靠举报电话能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王锡锌: 我觉得这里面首先是一个长效的监管体制。其实过去不是没有关注,但关注了以后为什么没用,因为都是运动式的,媒体曝一下光,然后监管的部门,大家来做一次临时性的清理,但清理了以后怎么样,没有长效的监管机制,显然你这次清理了,就像董先生说的,白天我不做了,晚上我继续做,今天我不做了,明天我继续做,这其实表明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监管的,真正有效性是缺失的。 主持人: 王教授您看准入,怎么应该去准入?对一个一次性饭盒准入怎么应该弄? 王锡锌: 假如我们把餐盒和食品放到同样监管的重要性的程度来考虑,那我们知道,食品这一块儿国家是实行食品卫生安全的许可证制度的。但是我要问的问题是,我们的一次性餐盒,还有一次性筷子有没有同样的食品卫生的安全许可证,如果有的话,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有多高,这就是准入这一块儿。如果说没有这种准入的标准,那我在家里,一个小作坊,搞一台机器,可能我就可以生产餐具,我就可以生产筷子。这样一来,首先源头太乱了,你想要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