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学校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不能仅靠校方的“道德血液”,还要建立公开、透明、细致的制度,使校餐管理更给力。
女儿学校通知:因物价上涨,须补交伙食费。孩子是寄宿生,一日三顿正餐加上两顿“课间餐”,都在学校吃。上调饭费说明伙食标准不打折,只要能让孩子吃得好,涨价也没关系。
可是,学校伙食的质量有保障吗?这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屡有发生,校园餐能否保持一片“净土”?说实话心里真没底。
前年,一些品牌的牛奶掺加了三聚氰胺,看看孩子学校提供的牛奶、酸奶,这些品牌赫然在列;最近,孩子书包里出现了膨化、油炸食品,一问才知:学校的课间餐都是包装食品,供应商常是一些小品牌、小厂家。至于蔬菜上的化学残留洗得是否彻底?油盐酱醋来路是否正规?面点里有没有增白剂……一想到这些,我总是不安。
孩子的学校在北京属“名校”,她的“小饭桌”尚且如此,那些偏远地区、监管乏力的学校,校餐的食品安全问题更让人担忧。报载,在一些中小城市,由于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午饭,校园旁边的小饭店、流动小吃摊是孩子吃午饭的主要地点,麻辣烫、凉皮、烤串、煎饼……这些街头小摊贩出售的食品多为三无产品,食品安全隐患很大。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建有食堂,但一般转包给“关系人士”经营,学校“大撒把”,即便食物价高质差,学生吃不好,家长也不敢多说。
让孩子们的校餐更安全,管理上应更给力。2009年有关部门就出台了《学生集体用餐食品安全监督办法》,对提供学生集体用餐的生产经营者资格条件以及学生集体用餐营养要求等,作出了明确的规范。但事实证明,这一“办法”在很多地方形同虚设。年初,浙江省发现一批不法商贩制作的染色馒头流入校园;上个月珠海152名小学生又被毒牛奶撂倒……问题食品如何进入校园?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利益链条?哪些部门在管理上失察失守?都应一一问责。
让孩子们的校餐更健康,还应让菜单更透明。所谓水果餐,就是一人两粒葡萄;所谓“甜点”,就是两块小饼干——如今,有些学校的伙食名目搞得挺花哨,实际上孩子们仍然“饿得慌”。让孩子们吃得饱、吃得好,不能仅靠校方的“道德血液”,还要实行公开、透明、细致的制度措施。孩子一日三餐吃了啥,应该在学校的网站或公告栏予以公示,在价格、数量、营养搭配方面接受监督。
据了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校餐是一项政府主导、涉及社会多方面的“大工程”。政府要制定详尽的营养计划,包括学校午餐计划、早餐计划、儿童保健食品计划、特别牛奶计划、营养教育和培训计划甚至小吃计划等一系列学生食品健康项目。不仅考虑营养,还充分听取孩子们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在全社会招标食品企业,程序公开透明,择优遴选,保证营养餐的标准、质量。一些城市还联合家长协会,对校园餐的进货、制作到运输的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胆敢购买问题食料者,将会面临巨额处罚……这些经验值得国内有关部门研究、借鉴。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仅仅是一场教育资源竞争。让孩子的“小饭桌”更加安全健康,我们责任重大!(寒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