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古代与“兔”有关的军事掌故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1/2/6  

  编者按: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代表着温顺、懦弱,似乎与金戈铁马、杀伐决断的战场格格不入。不过在古人眼中,兔身上还有着另一面:机智、灵敏、不乏狡诈。因此在古代军事掌故中,兔子并不全是弱者的代名词。兔年到来之际,新华军事特别盘点中国古代与兔有关的军事掌故,以飧读者。

关羽和赤兔马

关帝庙前的石狮子有“马耳朵”和“马尾巴”,是为了纪念赤兔马

    “赤兔马”       《后汉书·吕布传》:“ 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       拜《三国演义》所赐,赤兔马恐怕是中国最有名的古代名马。这样一匹千里名驹,为什么偏偏以兔命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往往是行动快速的象征,所谓“动若脱兔”便是来源于此。人们还用兔的形态装饰马车,就是为了寄托快速行进的寓意。       “飞兔”的称谓,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离俗》中,“飞兔、要褭,古之骏马也。”意思是,这种马跑起来像兔在飞,所以得名。这种以兔喻马的做法为后世所继承。《三国志吕布臧洪传》:“布有良马曰赤兔。”裴松之注:《曹瞒传》曰:“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名为赤兔,应该是一匹红马。后来,赤兔经《三国演义》的夸张,成了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的宝马,又与青龙偃月刀一道打包成为名将关羽的固定装备套系。随着关二爷在民间被广泛崇奉,赤兔马也就渐渐成了千里马的代名词。

 

秦阳陵虎符
 

唐代的鱼符

 
 

    “兔符”       《新唐书·车服志》:“(高祖)颁银菟符,后改铜鱼符。”       人们都知道虎符是中国古代调兵的信物,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兔符”。其实兔符就是虎符。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唐初,又制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后又恢复使用虎符。

 


 

穹窿山中的孙武雕像。摄影:张哉麟

     动若脱兔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兔的机警灵活,无疑是军事家十分看重的品质。孙武在论述把握作战时机时,就以“脱兔”来比喻其迅捷。

    《孙子兵法》这一段落,讲述的是在作战行动开始之时,就需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不许敌使往来,同时在庙堂誓师,以励三军。敌人一旦有隙可乘,必须采取迅速行动,乘机而入,并抢先夺取其所仗恃的有利条件,而不必同它约期会战。破除成规,因敌变化,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开始时,要像处女一样沉静以等待时机;敌人一旦弱点暴露,就须像脱兔那样采取迅速行动,使它来不及抵抗。

    兔死狐悲

    《宋史•李全传》:“宝庆三年二月,杨氏使人行成于夏全曰:“将军非山东归附耶?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

    “兔死狐悲”典故出自《宋史》。南宋时期,山东一带处于金兵控制之下,老百姓不堪忍受金兵压迫,纷纷起兵抗金。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规模较大,自然会遭到金兵的残酷镇压。在一次战斗中,杨安儿不幸牺牲,其妹妹杨妙真便率义军转战各地,在磨旗山 (今山东莒县东南的马山)与李全的起义军汇合一起,二人结为夫妻。

    1218年,他们投归宋朝,驻扎楚州(今江苏淮安)一带。1227年,他们被南下的金兵包围,战败后投降金兵。不久,宋朝即派太尉夏全领兵攻打楚州,李全处境十分危险。

    杨妙真得知夏全原先也是山东起义军的将领,便派人前去做说服工作: “夏将军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可现在您却率兵攻打我们。兔子与狐狸本属同类,兔子死了,狐狸也会悲伤哭泣。如果您把李全消灭了,你就可以生存下去吗?希望我们之间不要互相残杀。”


 


 

范蠡

    兔死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兔死狗烹”的典故来自春秋时期。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十年间,勾践不忘国耻,每天卧薪尝胆,终于揭竿再起,打败了吴国。范蠡和文种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有功,勾践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接受封赏,并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说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并劝他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不料,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吴王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文种一看,明白了勾践的用意,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刎颈自杀。

    除文种之外,中国历史上死于“兔死狗烹”的名将贤臣可谓不胜枚举,这也为这个成语增添了一抹悲剧色彩。


 

淳于髡谏齐威王

    犬兔俱毙

    《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除了广寒宫的月兔,东郭逡恐怕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兔子。东郭逡,顾名思义,就是东郭山上的兔子,以敏捷著称。因此常被诸子百家拿来与名犬“韩子卢”相提并论。比如在《战国策》中,就记载了这么一段:

    齐王想发兵攻打魏国,大臣淳于髡认为这样会两败俱伤,便对齐王劝谏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猎狗,东郭逡则是世上数得着的狡兔。韩子卢追逐东郭逡,接连环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尽,后面的狗也筋疲力尽,大家都跑不动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个老农夫看到了,不费吹灰之力捡走了它们。与此同样道理,要是齐、魏两国相持不下,双方士兵百姓必定会疲惫不堪,臣担忧秦、楚两个强敌会趁机抄我们后路,以博取农夫之利。”

    齐王听后仔细一想,觉得淳于髡说得很有道理,便下令休养将士,不再出兵。

投稿人: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