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春节和藏历新年的饮食习俗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2/17 |
|
2010年2月14日,农历春节当天也是藏历新年。民以食为天,大节当前,自然要谈一谈过年那些与吃有关的文化。
农历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年夜饭。除夕晚上,全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又称"围炉",起源于古人皆围着炉子吃饭。围炉时不分长幼皆一起吃,且要等到全家到齐了才可动手,也要为未能回家吃团圆饭的家人摆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表示长长久久的意思;"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吃"蚶"与"胖"谐音 ,取其发福之意;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过春节还有两样必吃的东西:饺子和年糕。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原来"交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而在南方,则习惯吃年糕。 藏历新年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从藏历12月初,人们便开始忙碌过年。有意思的是,藏族人民过年无论是供奉的内容还是入口的食品,从用酥油和面粉炸"卡赛"到糌粑、炒青稞粒、人参果,上插着青稞穗的"竹素琪玛"五谷斗,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会用上食物。这些食物在新年期间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的含意。 12月29日的傍晚被称作"古突之夜".不论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面疙瘩).天黑时,全家依长幼次序就位坐定,开始聚吃"吐粑".藏族称此为"古突",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避邪的习俗,仪式颇为隆重,藏语"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突"即"吐粑"的意思。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必须做两种"帕吐".一些帕吐被制作成具有各种象征意义的面型,如太阳象征富有、威严和荣誉,经书贴象征聪慧、有学识,鼓象征不可靠、两面人等。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具寓意,如石子预示心肠硬;炭预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捞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兴。 除夕晚上,藏族人家正屋佛龛前叠放各式"卡赛"(油炸果子)四、五层和各种水果、干果、酥油、砖茶、盐块等物,以表庆祝节日;家庭主妇煮好"观颠",即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 藏历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来穿好衣服,点燃供灯祭祀神灵后,按辈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饮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着后辈起来向长辈们敬"切玛"和青稞酒,并献上哈达,祝吉祥如意,然后坐下,大家一起喝热青稞酒,吃麦片和酥油煮的人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