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人崇拜虎还是臣服虎?虎年传统文化的鸡零狗碎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2/16 |
|
2010年是中国传统的虎年。虎是十二生肖中的老三,但因为老虎的形象,被认为是一个大属相年,许多人会把自己的一些大事安排在虎年。但是,传统的虎年无春,即这一年没有立春的节气,也由此生发出许多迷信的东西。这也无可厚非,民间的习惯就是习惯,习惯是有力量的,无强行改变的可能,也无强行改变的必要。
明成化6年即公元1470年,这一年是虎年。苏州城内一个姓唐的商人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儿,可巧的是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正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时,于是这孩子的名字就叫唐寅,字伯虎。唐寅天资聪颖,书读得很好。古代读书人以事功为人生目标,可是,唐伯虎却仕途屡受挫折。饱受挫折的唐伯虎,心灰意冷,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成为著名的“江南四才子”和“吴门四家”。而至今世俗对唐伯虎的认识,还在其演义的风流传奇,使他成为以虎为名的人中最有名的一位!由唐伯虎的现象可知,一个人再大的事功也会被后世消磨掉的,只有文化才是绵延恒久的。 中国人有多少以虎取名的?统计起来可能是个不小的数字。一个村、一个小区、一个单位,百十来人中,大概都能找到一两个名字中带虎的。传统说书、戏曲中,大人物的名字后面都跟着一个叫虎的不小的人物——穆桂英的两个哥哥:穆龙、穆虎;双锁山的刘金定两个哥哥:刘龙、刘虎;包文正的四个手下: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三国时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隋唐名将韩擒虎。民间称泼悍不讲理的妇女为“母老虎”,我们那里,如果这类妇女人数多了,会分别被成为:母老虎、火蝎子、黑乌鸡、贼鹌鹑等等,都是一个意思,如果这几个人凑一块儿因为点啥小利发生争执,演出现实版春晚,必然灭赵本山于须臾之间。 虎,这种高居动物界食物链最高端的猫科动物,与其说是人类崇拜它,不如说人类臣服它——崇拜与臣服是两个概念:崇拜,指完全的精神归属,即将自己全部交给被崇拜的对象,达到类似痴迷的状态;臣服,则对自己有所保留,把自己没有全部交给对方,可以说,臣服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 中国人对虎的认识、情感、态度等等,更像是一种臣服,而非崇拜。 这种凶猛的巨型猫科动物,让人爱慕又憎恨、崇尚又畏惧,如果说中国有所谓虎文化的话,这个文化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人们对虎的赞美,极尽词汇,对虎的憎恨也极尽词汇。 用虎比拟一个人的威武,又用虎比喻一个人的凶残。将正义的价值附着于老虎,看中的是它百兽之王的丛林地位,期望借虎威以驱逐邪祟,人将自我设置为正义和无辜后,仿佛老虎也会为人的正义和无辜而效力,此时的虎威在这边;将自己厌恶的一方比喻为虎狼,此时的虎狼又成了邪恶无义的一方,如六国在强秦的压力之下,惶恐而厌恶地将秦军称为“虎狼之师”,此时的虎威在那边。 民间的虎臣服深深地植入民俗之中:虎年求一幅虎成为许多人家的中堂,有上山虎与下山虎的讲究。由此而滋生出许多画虎的名家,张大千的哥哥张善孖是一位。家里挂一幅虎,就是要借此图的虎威,周身斑斓的花纹和傲视一切的双目,仿佛增添了一室正义之气。 而虎毕竟是野兽,有野兽的一切秉性——曲剧《陈三两爬堂》:改名姓陈的落难才女李淑萍,在娱乐场所替人写字画画,一幅三两银子,人称“陈三两”,陈三两卖艺不卖身,辛苦地将弟弟李凤鸣养大并教育成人,还收养了一个义弟陈奎,若干年后,两个弟弟均发达了,而姐姐却再次遭人陷害。在公堂上,她面对当了官又受了贿还成为陷害她的利益链条上的关键人物、亲弟弟李凤鸣,诉说身世,以谴责义弟陈奎来谴责亲弟弟:“陈奎好比一只虎,陈三两好比捕鼠猫。猛虎跟着猫学艺,胆大狸猫把虎教。穿山越涧都教会,得第把我全忘了。大老爷呀你替我想一想,这样的门徒可教不可教来呀?”其声哀凄而悲愤,曲调优美细腻,堪称一绝。每当这出戏演出,此段唱腔,必激起台下许多曾经付出过辛苦但总被人辜负的观众的同感与共鸣,台上台下一起流泪唏嘘咏叹。虎在这里,又是忘恩负义的象征。 虎之让人敬畏又让人厌恶,全在其力量的强大威武和人对这种强大威武的夸大式想像和理解极其讹传与渲染。人在强大威武的对象面前,差不多都是这种矛盾的反应。久而久之,一种矛盾的情感成为集体意识和无意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一个研究人类精神病症的词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用这个专有的词汇,似乎能解释人对虎、对一切强大的对象那种矛盾的情感和心理。 孔子与弟子们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哭坟,哀号啼哭,伤心欲绝,让人动容,随上前询问,妇女边哭边说:自己的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啥不搬到别处去住,离开这猛虎出没的山区?那妇女说了一句千古名言:这儿虽然有老虎,但是地方的政治比其他地方还好一点,没有暴力强拆和乱收费啥地。孔子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啊! 所以说孔子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集体智慧和思想的结晶,这个启示,不来自那个肝肠痛断的哭坟妇女吗? 降龙伏虎成为人的一种愿望,期望这种猛兽能在更强大的力量的制服下,为自己服务。 在这里,虎是凶猛的、丑恶的象征和代表。有个成语:虎口拔牙。有两个户口拔骨的故事—— 赵匡胤行武出身,当了皇帝后,以很高的待遇让跟着他造反的那帮兄弟哥们儿放弃了兵权,结束了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混乱时代。从赵匡胤开始,一直就致力于将军队朝廷化,即建立一支应用善战的国家军队,因为自中晚唐开始,中国但平等着制度形成了藩镇掌握一方兵权,遇大事藩镇有时候不听朝廷的尴尬局面。赵匡胤倡导修文即重视文化,但是自己却时刻宣示武力。他养了几十个武艺高强的人,有一回,地方上进贡了几只老虎,赵匡胤就让人用整羊来饲喂老虎,老虎一路颠簸,饿了,大口嘶咬扯拽地吃羊肉,结果一只猛虎突然张嘴不动了,原来是吃得太猛,让羊骨头卡住嘴里哪儿了。旁边人不知道怎么办,赵匡胤用眼睛扫了一下他的那几十个猛男,有个叫李承训的猛男从容地走到老虎跟前,将手伸进老虎的嘴里,替老虎拔出了羊骨头,赵匡胤脸上一直笑咪咪地。 同样是从虎口拔骨头,文人孙思瞄就显得很文人——药王孙思邈上山采药,遇到一只老虎拦住去路。文弱的孙思邈吓坏了,但是这只老虎却没有要拿孙思邈当饭吃的意思,即老虎并没有扑向他,只是张大着嘴蹲在地上。药王孙思邈从老虎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跟人一样的哀求与犹忧郁。他走近老虎一看,他看见一块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只老虎的咽喉。药王明白老虎的意思了:老虎哀求他的帮助。他很想替老虎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这老虎毕竟是猛兽,给它取出骨头,这老虎要是翻脸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孙思邈想起自己扁担上有一个铜环,他他将铜环放到老虎的口中将虎口撑开,从铜环中央伸手迅速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后退而去,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从此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过去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虎的形象进入民俗工艺当中,是个值得研究的成功的美术课题:泥塑、面花、布艺、剪纸等等,无不体现出民间高超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如他们不是简单的仿生,而是经过了人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情感的转化,那些变形的、夸张的造型,完美地表现了人所认识的老虎秉性,又赋予人对老虎的厚望,许多美术史上的理论、观点,在民间工艺的表现为现实。 在欢度春节的气氛里,人对虎的认识和情感,在人这一边,即虎是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所以,虎是虎年的吉祥物。虎崇拜在这一年会覆盖虎臣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