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秋节饮食文化与各地习俗大盘点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质量报  更新时间:2008/9/18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除了赏月、拜月、吃月饼、大团圆等习俗外,各地还有一些区域性的特殊习俗。下面介绍一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中秋饮食文化与习俗。

  中秋节由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拜土地神的遗俗。此外,中秋节还是中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只是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料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源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代人袁枚《随园食单》中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中秋时节,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到了现代,传统节日越来越受重视,中秋节也已成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端午、清明)之一。

各地习俗与食俗

  ●山西
  潞安县中秋节宴请女婿;永宁县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河北
  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称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味道必定不佳。
  ●安徽
  中秋节,婺源儿童以砖瓦堆一个中空的宝塔,塔上挂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再将一张桌子放在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头上打击,使其发出巨响。此外,还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草扎成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贵州
  贵州省不少地方,流行“偷瓜送子”的习俗。要是谁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子们便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刻画出小孩的模样,再把准备好的小孩衣服套在冬瓜上,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在招待客人后,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要是以后怀孕了,受瓜人便要好好感谢这群小伙子。
  ●山东
  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还要上坟祭祖。封建社会时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会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地区中秋节吃一种叫“麦箭”的应节食品。
  ●陕西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当日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中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带子女携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在校内聚餐。
  ●福建 
  福建省某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福建人在中秋节有吃鸭子的习俗,因此时正是鸭子最肥壮的季节。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非常好。
  ●杭州
  浙江省山区流行“抢瓜”习俗。青年和孩子们分别在白天或晚上举行抢瓜比赛,看谁最先抢到瓜。胜者,意味幸福吉祥,还可得到奖励。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故事,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莼菜在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
  ●台湾
  台湾农民在中秋节有祭拜土地公的习俗,感谢土地公保佑其丰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农民还得在田间插设“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夹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间。另外在台湾南部,也有在中秋节祭拜树王公的习俗。
  台湾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少女在中秋夜晚睡,则可使她的母亲长寿。 此外,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人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公;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项习俗。
高雄县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公初长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是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习俗。
  ●南京
  南京人中秋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又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将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北京
  老北京的“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10年,北京中秋还有兔儿爷卖,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的庙会上才能看见。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儿爷是由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
  老北京的传统月饼有自来红、自来白和提浆月饼。提浆月饼是指月饼皮面的一种制作方法,说通俗点,“提浆”就是熬糖浆,另外在皮面中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松的作用。有回民购买时,就把大油换成黄油。这种月饼的特点是皮酥、馅香,老北京人特别爱吃。
此外,8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尝螃蟹的时节,北京人尤其讲究品尝醉蟹。
  ●四川
  除了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粑、杀鸭子、吃麻饼、吃蜜饼等。有的地方还点橘灯。具体做法是将橘子挖空,点上蜡烛,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因这时当年生鸭已长大,肥瘦适宜。师傅选当年生的仔鸭,宰杀后褪尽羽毛,开膛取出内脏,洗净后,去翅尖、鸭脚,加盐码味腌渍一夜后,入沸水中略烫至皮紧,捞出抹干水分,置熏炉中,用稻草烟熏至呈茶色,出炉放入卤锅中卤熟,食时改刀装盘,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香浓郁的烟熏鸭即成。制作烟熏鸭时,卤水的调制极为重要。卤水要用老卤,每次卤时加入适时的香料、食盐、糖色,卤制时要用重物将鸭子充分压入卤水中,卤制时间一般以20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鸭肉质老,影响质量和口感。
  ●江西
  在中秋节的傍晚,吉安县每个村子的村民都会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将醋放进去,使醋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农历八月十一日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之后置于市街,直至农历八月十七日止。
  ●湖南 
  在湖南的衡阳有“中秋晚,有送瓜”的习俗。凡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此外,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圆,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其儿女便要拜送子的人为“干爹”、“干妈”。

部分少数民族中秋习俗

  蒙古族“追月”
  中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中秋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搜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都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因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
  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明月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
  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为之动容。
  苗族“闹月”
  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在如丝如缕的月光下,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傣族“拜月”
  中秋之夜,云南新平一带的傣族盛行“拜月”风俗。每逢中秋这一天,姑娘、媳妇便来到湖边或池塘边捕鱼,“咪巴”(即大娘)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月饼。月亮升起之前,把饭桌摆在阳台上,并摆满香蕉、菠萝等,待月亮升起,全家老少围在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侗族“行月”
  广西侗族以行月方式欢度中秋。月亮升起时,经过充分准备的芦笙歌舞队,踏着月光来到邻近的山寨赛歌赛舞,乐声震耳,舞姿婆娑,欢乐的人群沉浸在似水的月色之中。  
  高山族“赏月”
  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时,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庆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