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正月十五元宵节 各地驰名汤圆飘香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更新时间:2008/3/2  

 过了大年初一、“破五”以后,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

  老北京人很看重这个日子。因为这一天有三个节的名字。哪三个名字呢?一是上元节,二是元宵节,三是灯节。这么多节融于一日,挺有意思。

  一般说来,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一个“闹”字,将其鲜明的民俗特色概括出来了。

  吃元宵象征着团圆之意。最初元宵叫“汤圆”,因它漂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全家团圆,此情此景犹如台湾民歌《卖汤圆》中唱的:“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吃汤圆,大团圆、大吉大利,后来人们便直接叫它元宵了。

  这元宵节怎么又叫作“上元节”呢?对“上元节”,有的人可能生疏一些。什么叫上元?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是怎么来的呢?据《岁时杂记》一书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其余则是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最有意思的是灯节。每到正月十五这一天,民间就风行张灯观赏的习俗,因而也叫灯节。据民间传说,正月十五放灯起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的风俗。所谓照田蚕,是指元宵之夜,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观察火色以预测旱涝的情况。后来照田蚕的时候,人们将各种彩灯愈做愈精巧,照田蚕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思,演变成一种闹花灯的娱乐活动。

  自从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由汉到隋,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历经唐宋元明清,这项活动一直很兴盛。

  京城为历代之都,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最热闹的了。特别是闹花灯,更是别具一格。为什么呢?因为在东城有一条街叫“灯市口大街”。从名字上您就能看出来,这地方是卖灯的街市。笔者小时候就住在这灯市口附近,常听大人们讲这条街的故事。

  灯市口大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西口衔王府井大街,东口接东单北大街。往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的时候,这条街就摆满了卖灯的摊位。灯的花色众多,格调各异,工巧形美。彩灯上描绘了各种图案,或舞姿翩翩,或鸟飞花放,或龙腾鱼跃。就品种而言也很多,挂花灯、滚龙灯、迎轿灯、走马灯、放水灯、展冰灯……一应俱全。白天各色的灯笼随风飘动,晚上则是灯火一片。男女老少,熙熙攘攘,人们在那里观灯、买灯。小孩们高兴得不得了,买了灯点亮之后,拎着它在人群中穿行玩耍,可谓一大美景。

  闹花灯,还伴随着猜灯谜活动。灯谜,就是将各种谜语写在花灯上。人们在观灯的时候,看谜语,猜谜语。谜语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人们在猜谜的同时,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

  正月十五,是个颇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许多活动贯穿其中:从自然景来说,是月圆,一轮圆月悬挂空中,人们可赏月;从人的活动来说,有吃元宵、闹花灯、猜谜语、舞龙、踩高跷等等。这些可触可摸的活动,将这个节日搞得热热闹闹。虽然现在已步入现代化的生活,但传统节日的民俗仍“活”在人们的心中。一些老北京人说起这个话题,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给孩子们讲起来,更是滔滔不绝。此情何以如此之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元宵节闹花灯 习俗来自唐朝

  元宵节到了,闹花灯是元宵节的习俗。自唐朝以来就有元宵节闹花灯的传统,是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节放灯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正月十五,是闹花灯的高潮。花灯本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历代民间艺人综合了剪纸、结扎、纺织、裱糊、绘画等工艺,用金属、竹木、兽角、绫绢等材料精心制作,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花灯变成声、光、电并举的大型电动灯组,被注入了高科技含量。(北方网—每日新报)

  民俗专家:农历元宵节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

  新华网天津(记者周润健 蔡玉高)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这天还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专家指出,元宵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有内涵、有传统,韵味十足。

  天津市社科院舆情研究所首席专家王来华说,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不少男女借机物色心上人,擦出爱的火花,因此,元宵节也就造就无数良缘美眷。

  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也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王来华表示,元宵夜,为有情人提供了一个传情达意的渠道,情侣们或密笺赴约,或互赠诗帕,体现的是一种纯洁的男女之情,这种感情含蓄内敛,韵味十足。

  元宵节又称“灯节”,观灯、赏灯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内容。专家说,燃灯之俗始于汉代。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罗澍伟研究员介绍,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朝廷号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灯,以示对佛的尊重。这一习俗历代相沿。

  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宋代开始流行,至今不衰。天津市民俗专家张金丰说,人们将谜题写在绢灯上,有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当时杭州还成立了谜社组织,涌现了一些猜谜的行家,多半是文人。

  天津市民俗专家高成鸢解释,汤圆叫“元宵”,这个词的本意是“上元节之夜”,此夜吃汤圆的习俗流行,便管特定的吃食也叫“元宵”。有人说唐代有吃“粉果”的习俗,推想就是元宵的前身。“元宵”的名字明代普遍流行。

  此外,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说,今年元宵节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届时月亮、地球、太阳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月亮最亮、最圆,人们在元宵佳节,可别忘了欣赏圆月。

  元宵节主角之汤圆飘香

  汤圆的由来《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黏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

  元宵节的汤圆

  各地驰名风味汤圆

  元宵节吃元宵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全国各地有不少驰名的风味汤圆,下面介绍一些最负盛名的。

  ●成都赖汤圆上世纪初简阳人赖源鑫到成都挑担卖汤圆,因其汤圆质好、味美,人们称做“赖汤圆”。该汤圆选用上等的糯米粉加水揉匀,包上用芝麻、白糖、化猪油配制的馅心。该汤圆的特点是香甜滑润,肥而不腻,糯而不粘。

  ●四川心肺汤圆四川彭水县的风味小吃,以糯米粉制皮,将豆腐干、冬菜切碎,用猪油炒后制馅,煮熟配上卤煮的猪心、猪肺及多种调味料而成。食用时,再调以葱花、蒜末、花椒粉、辣椒等,鲜香可口。

  ●长沙姐妹汤圆长沙一家餐馆的著名风味小吃,已有60多年历史,由于早年经营这款食品的是姜氏二姐妹,故此得名,其制法是以糯米、大米磨浆,取粉制皮,用枣泥、白糖、桂花做馅。其色泽雪白、晶莹光亮、小巧玲珑、香甜味美。

  ●上海擂沙汤圆上海著名小吃,已有70多年历史。以大红袍赤豆煮熟磨细,将带馅汤圆煮熟,外滚豆沙而成,其特点是形美色艳,豆香宜人。

  ●宁波猪油汤圆以精白水磨糯米粉为皮,用猪油、白糖、黑芝麻粉为馅,汤圆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

  ●苏州五色汤圆位于苏州吴门米粉店,以糯、粳米粉镶配,包以由鲜肉、玫瑰猪油、豆沙、芝麻、桂花猪油等五种配制的馅心。该汤圆甜咸皆备,为脍炙人口的江南风味。

  ●山东芝麻枣泥汤圆先将大红枣煮熟去核擦泥,猪板油去膜用刀拍碎,两者加白细砂糖搓成馅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小汤圆,芝麻炒熟和白细砂糖研成细末成炒面,将煮熟的小汤圆在炒面中滚一圈即可,吃时油润绵软。

  ●广东四式汤圆先将绿豆、红豆、糖冬瓜、芋头分别煮或蒸熟,去皮,分别加入白糖、芝麻、熟猪油等调味品制成四种甜馅料,将汤圆皮分别包入四种不同的馅心,做上记号。将四种汤圆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装不同馅料的汤圆各一个。特点是软滑细腻,四种味道各异。

  ●此外,北京的奶油元宵、天津的蜜馅元宵、上海的酒酿汤圆和乔家栅鲜肉汤圆、重庆的山城小汤圆、泉州的八味汤圆、广西的龙眼汤圆、安庆的韦安港汤圆、台湾的菜肉汤圆等,也都是驰名南北的风味汤圆。

  元宵的吃法

  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吃元宵。元宵有不少吃法。

  ●煮元宵:煮元宵时要多放些水,水烧开后将火调小,见水面有轻微的滚动时,便可将元宵下到锅里,文火煮10分钟后,松软了即可起锅食用。

  ●炸元宵:先把元宵煮熟,凉凉,然后再炸,这样不会炸崩了皮,同时也省油。如果炸生元宵,最好先放在鸡蛋清里滚一下,再放到油锅里炸,这样既安全,又能使炸出的元宵带有鸡蛋味。炸元宵时,需不断地翻动,以免炸得不均匀。

  ●元宵改制汤圆:把买来的元宵掰开,取出馅,再将掰碎的元宵皮掺点水和成面,把取出的馅一个个地用面包上,揉圆。这样改制的元宵,容易煮,吃起来糯软可口,很像南方的汤圆。

  国外的汤圆——美式汤圆

  ●用小麦麸炒黄,与猪肉适量加葱盐、色拉等做成馅丸,包糯米团后,或煮或煎食之。法式汤圆

  ●用山药儿泥、番茄酱、火腿末、奶酪、白糖等剁成肉馅丸,再用糯米粉与土豆泥混匀包上馅丸,煮熟后晾干,煎炸后即食。韩式汤圆

  ●用人参加水润软切片,烘脆研粉,拌入芝麻末儿、玫瑰泥、樱桃蜜以及白糖和鸡油,制成小丸后包入糯米团中。其很有滋补功效。新加坡式汤圆

  ●用熟花生米末儿、熟芝麻、瓜仁、橘饼、桃仁等作馅,再加玫瑰糖、白糖等拌成馅条,再切小块,包上半湿的糯米团,入水锅煮食之。

  胡同大姐:汤圆是宁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与北方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另一种传说,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做了大总统,他一心想当皇帝,又怕人民反对,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的。因为“元”和“袁”、“宵”与“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就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这便是传说中汤圆名称的来历。

  汤圆怎么吃

  面对热滚滚、香喷喷的汤圆,忍不住想要大咬一口,小孩和老人一定要特别注意,吃汤圆切记缓慢、小口,避免汤圆哽住喉头或气管。由于汤圆含高量“糖分”,加上花生、芝麻、鲜肉馅含“高油脂”及“高热量”,一定要少量食用,不要一次吃得太多。

  汤圆怎么煮

  甜馅汤圆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汤不需要再加糖,以减少热量摄取;若是无馅小汤圆,汤可以用桂圆红枣汤或桂圆姜汤取代,可有补身祛寒的功效;无馅料小汤圆还可以用花茶来煮,味道更新鲜,也可使用红糖及姜片煮汤圆以去除寒气,或放入桂圆、红枣、白木耳等,增加营养含量;煮咸汤圆时可放一些蔬菜,增加纤维素。

  食用汤圆注意

  汤圆的外皮部分均以糯米粉为食材,黏性高,不易消化。对于肠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儿童,在食用汤圆的时候就应特别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阻碍;汤圆馅种类繁多,其中油脂含量均较高,会影响慢性病患者病情;另外,甜馅常会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花生、芝麻、豆沙馅等会加重肾脏病患者病情,应特别注意;对于体重超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都不宜过量摄取含大量油脂及糖分的汤圆;对于痛风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风病复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