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3000余人同吃幸福团圆“敛巧饭”
文章来源:京华时报  更新时间:2008/3/1  

 昨天(22日),在北京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包括村民、游客在内的3000余人围着80多口大锅端着碗盆吃得喜笑颜开、亲如一家,因为他们吃的是代表大团圆和幸福的“敛巧饭”。

    80多口大锅煮“敛巧饭”

    天刚亮,村中广场的河沿上就一字摆开了80多口大锅,三五成群的老人和孩子拿着从各家各户收集的五谷杂粮、青菜豆腐等聚集在此。身穿小花棉袄的村中妇女们有的添柴、下米、切菜,有的干净利落地将新宰杀的3头肥猪洗切干净,抛入冒着热气的大锅,煮成猪肉炖粉条、猪肉炖酸菜等可口的农家饭菜。

    在外打工者回村吃顿饭

    上午10点左右,工作、迁居在外地的村民纷纷赶回了小山村,就连周边村子的村民和市区里的游客也慕名而来,3000余人齐聚小山村。二人转、斗鸡、斗羊也开始了表演,小山村里充满了笑声。

    村民老霍告诉记者,他在外打工,这次是专门赶回来吃“敛巧饭”的,“回来看看家人和乡亲,吃‘敛巧饭’,全村大团圆”。

    众人“抢”饭热闹非凡

    相传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霍、靳二姓两家逃荒来到杨树底下村,得益于山雀帮忙播种才避免饿死,因此,神雀成了当地村民的图腾、信仰。

    当天11点半,村内威望最高的老者梁守国登上神雀台,扬饭喂雀儿,口念吉祥之词,祈求来年丰收。随后,老人大声吆喝“开锅啦!”大家等候多时的“敛巧饭”正式开吃。

    一时间,不管男女老少、职位高低,大家都趁着热闹,拿着碗盆,甚至是瓢围向大锅,现场到处是“给我来一碗”的喊声。

    ■新闻背景

    “敛巧饭”候选国家级非遗

    记者从怀柔区文委了解到,“敛巧饭”已于2007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中,该项民俗活动也榜上有名。昨天,该推荐名录公示期正好截止。

    参加这次“敛巧饭”活动的民俗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祁庆富说,“敛巧饭”活动是杨树底下村独有的习俗,它成了维系乡情的独特纽带,也成为村民邻里化解矛盾,沟通感情的场所。

    怀柔区琉璃庙镇党委书记李树才也表示,下一步该镇将在推选、培养传承措施上下工夫,让这一民俗活动世代传承。

    “敛巧饭”已吃了200年

    75岁的梁守国老人介绍,每年正月十六,村民们都会聚集在大杨树底下一起吃“敛巧饭”,时至今日已经有200年了。最初的“敛巧饭”是由村里的年轻妇女拿着瓢、盆等挨家挨户去给村里的老人拜年,同时敛一些各家过节剩余下来的小米、玉米、肉、冻豆腐、萝卜干等,再由村里的中年妇女将这些食品做成百家饭和百家菜,并在饭菜里放入针线、顶针儿等,全村妇女围坐在一起品尝。吃到针线、顶针儿的人就意味着心灵手巧、飞龙走凤,能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儿,会被称作巧媳妇,因而称为“敛巧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