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进口零食仍多无中文标签 消保委有些食品特定人群不宜食用,食用后发生问题,不便日后维权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9/22 |
|
□见习记者苑菲菲
本报9月21日讯 虽然自9月上旬国家工商总局明文禁止售卖无中文标签的进口零食,但是,21日记者在青岛大街小巷的零食店中发现,无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仍在售卖,店家并无下架打算,有的商家即使有标签也不愿往上贴。 21日,记者从南京路、香港中路、即墨批发市场等多家零食店发现,在售的八成进口零食无中文标签,或所贴标签不全。十九中一家零食店的工作人员称,食品直接从国外拿货,不经代理商这一环节,所以没有中文标签。这些全外文包装的食品虽贵,但买的人却很多。“进口零食比国产的优质,顾客就认这个。”该店员说。而利津路一家批发行的店主说,他们有中文标签,但是大都不贴。“零售商拿货不喜欢拿中文标签的,有中文标签顾客会觉得是国产的。” 商家都称,几乎没有消费者对无中文标签提出过疑问。 还有一些商家表示“有标签,但忘了贴。”一家零食店的店主说不付钱不贴,不然揭下来的时候不好揭。“我们要保持原装。”他说。随后,记者以加盟为由联系了青岛某零食店的潘总经理。她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不提供中文标签。“我们都是通过非正规代理商拿货,提供不了标签。” 记者调查发现,进口零食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白领和学生。多数购买者并不关心是否有中文标签。“反正有店员介绍,还可以试吃后再买。”中学生小范说,买全外文包装的零食“比较酷”。从事广告工作的焦女士认为,国外对食品检验很严格,进口的食品较优质。 青岛市工商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口食品没有中文标签是不允许的,属于违法行为。”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应举报。而市南区消保委的工作人员李先生则提醒,消费者应维护自己的知情权,不要盲目购买那些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有些食品特定人群不宜食用,很多消费者辨析不了外文,食用后发生问题,会对日后维权产生不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