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扔到水里就下沉?一次性塑料餐盒市场调查记 |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更新时间:2009/3/13 |
|
手摸软绵绵,一闻刺鼻味,一撕就破裂; 扔到水里就下沉,一折就有石蜡痕…… 3月3日晚,从有关方面组织的2009年“3·15”一次性塑料餐具市场调查活动现场回到家,脑中一边回想着一整天听到见到的劣质一次性塑料餐盒的特征,一边直奔厨房,找来前几天打包所用的餐盒仔细察看,结果大吃一惊:“呀!”正是刚刚在一家批发市场看到的劣质餐盒的牌子。 劣质餐盒真的是无孔不入!一不小心就成了“打包了食物,打折了健康”的践行者。 获证企业也生产烂盒 在北京大洋路市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拿起一个餐盒,一折、一揉、一撕,明显含有石蜡的餐盒如一把烂纸碎掉。 这是一家获证企业生产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几个月前的一次检查,就查出企业生产的产品蒸发残渣超标,产品不合格。 随后,餐盒的销售者从市场外拉回4箱该餐盒,听说“有证的货就罚生产厂家”,经营者本人不会受损失,卖餐盒的女孩儿忙前忙后积极配合。 据曾参加过相关问题调查的专家介绍,目前一次性塑料餐具市场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无证企业生产的劣质餐盒市场上仍有销售;二是部分获证企业仍在生产劣质餐盒在市场卖;三是部分经销商不能提供所售产品生产企业的相关资质。 “以后谁卖劣质餐盒发信给我,一箱奖励10元。”离开这个摊位,董金狮留下自己的手机号。 “这事儿可做。”卖餐盒的女孩儿笑呵呵地点头说。 董金狮向记者透露,近段时间他收到了几十个举报短信。不过市场情况总体还是在好转。前两年有个外地小伙子,每月的举报收入不菲,近来觉得赚头少了,要离京回老家自己生产餐具了。 被禁发泡餐盒有市场 在一家市场门口,调查组决定“熟面孔”留在外面看车,其余的人“兵”分两路进去买样。记者所在的一组,进去后又被迫相互拉开距离。虽然买样者脚上一双崭新的白运动鞋一度成为记者跟踪的目标,但最终目标消失。记者与一同行扮作小餐馆进货者,随机“问货”。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称他卖的货肯定比别人的好,但如果我们要便宜的,有8分一个的。记者见到他的摊位上摆有国家明令禁止的发泡餐盒,但小伙子说,“那个不卖,只是摆在那儿的。” 本组实习生小王买到了餐盒样但没开到发票。记者和他重回市场。卖者一口咬定“发票卡”要一个月之后才有。不得已,他被要求写下所购商品、件数、单价、日期、经营摊位等,然后签下大名作凭据。在这样的市场购样,拿到经销者的“发票卡”,才能到市场开发票。一般来讲,不敢太指望。 此时,卖货给另一组的经销者在市场大门口探头探脑,认出几个“熟面孔”后立即开始一边瞄着我们,一边拨打手机。 大约半小时后,调查组在市场后面找到一间存有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发泡餐盒以及河北永清、天津静海等地生产的劣质有毒餐盒的仓库。工商执法人员过来处理。 把门人看不住关口 虽然专家说“烂盒一眼就看出”,但消费者总不免上当受害。 如果从价格上区分,或许是个好办法。记者在一些市场看到,比较差的盒每个七八分,一般的盒要一毛五,而像青岛百家餐盒这样的好货,要四毛。“好盒卖废品还一毛多,都比差盒贵。”业内传“烂盒进不去”的北京东郊市场副总经理陈淑燕告诉记者。 但是,用餐、打包的消费者如何知道你的餐盒好不好、是什么价位进的货? 由于一次性塑料餐具常常用于餐馆、食堂、快餐店等,消费者个人在使用中往往处于被动。这些场所的经营者在这类餐具进货使用上的把关就极为重要。 在此次调查活动出发前,在从一个市场到另一个市场的路途中,记者记下专家提醒的一次性塑料餐盒使用注意事项: 产品上要有QS,今年起国家规定产品要打上QS编号; 尽量选择透明度好的;尽可能用手撕一下,好盒撕不烂; 一折就有白痕的盒含有石蜡,石蜡致癌,用石蜡,企业生产时省电;含滑石粉的盒比较重,用滑石粉可降低生产成本; 用医疗、农药瓶等来源复杂的废塑料生产的餐盒也不鲜见…… 这次调查活动由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委托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与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进行。活动走访北京10家批发市场,其中包括东郊、锦绣大地、岳各庄、天下城、来广营、八里桥批发市场等。 上述几家机构近年一直致力于配合政府部门抵制劣质一次性塑料餐具。董金狮已成相关问题的“代表性专家”。在那些坐在一堆堆塑料餐具后面的卖者眼里,他是个大名人,以至于有时他自己已感到“不方便进市场”。他常常在镜头中告诉消费者以“撕一撕、闻一闻”来辨别餐盒的优劣。可实际生活中,面对那些已盛有食物的一次性塑料餐盒,有多少消费者会经常想起去撕、去闻? 因而有关专家认为,如果说“要撕”、“要闻”,相关执法者也要首当其冲。让消费者了解劣质餐盒对身体健康及环境造成的危害,掌握一些优劣产品辨别方法很有必要,但目前市场上“三无”产品无人管、无证生产现象多、有证企业获证后生产劣质产品的问题,需要市场加强自身管理,更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执法部门加强执法。(记者 韩乐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