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奥运后食品安全监管全天“不打烊”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9/10 |
|
走进残奥村主餐厅,扑鼻的香味迎面而来。虽然不是饭点,但各式餐饮供应依然品种丰富。“餐厅24小时开放,方便运动员随时就餐。”餐厅工作人员介绍说,和奥运会期间一样,菜单8天一换,每天菜品绝不重复。
为了保证运动员吃得放心,保证做到食品安全,“残奥会期间,流通环节供奥食品将继续实行24小时驻点监管,12315中心继续提供外语接线服务,赛区工商机关依然执行24小时值班等制度。”工商部门介绍,对流通环节专营专供企业食品准入、交易和退市仍将进行全过程监管,严把供奥食品质量安全关,切实做到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控制、安全问题可追溯。 残奥村餐厅细节体现人文关怀 一进餐厅大门,就能看到几个按比例缩小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模型。据介绍,这两个模型是为了让盲人运动员用手来“观赏”的。记者注意到,这样体现在细微之处的人文关怀还有很多。 虽然是同一个餐厅,感觉却比奥运会期间宽敞了不少。原来,餐厅减掉了1000把座椅,扩大餐桌间的通道方便轮椅穿行。同时,餐桌也都比正常的餐桌要矮,适合直接坐在轮椅上用餐。 志愿者告诉记者,餐厅食品柜台外侧的取餐台高度也比平时降低了15厘米,这都是为了让运动员在取餐时更加方便。同时,在餐厅一侧还开辟了很大一片空地,以方便运动员存放轮椅。“可以相信,在残奥村的大餐厅里,来自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会尽情地享用世界美食,而不会有任何不便的感觉。” 据介绍,残奥会期间餐饮服务标准与奥运会期间标准相似,以新鲜、味美、多样、丰富为主要特征。菜单仍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员口味的差异,也体现中国和北京的文化特色。同时残奥会更多地考虑到它将迎来的以肢体残疾或视力残疾为主的运动员客人,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餐饮服务。比如鱼、肉类的原料都经过去骨去刺处理,并加工成一些更方便食用的美味佳肴,考虑到部分运动员的吞咽障碍,在提供水果的餐台都设有搅拌器和榨汁机以及吸管,提供果浆或者果汁的服务。同时,还有志愿者专门为盲人运动员介绍菜品。 食品安全信息日报告 “从8月1日起,我们建立了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奥运食品安全保障联络员制度,做到食品安全信息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日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介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北京奥组委加强了食品安全动态监管,确保两个奥运会期间奥运食品安全保障有力。 颜江瑛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和维护稳定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召开了全国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展专项行动,集中安排整治,消除监管死角,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加强奥运食品安全隐患的排查,做好食品安全组织协调工作。 残奥会开幕前夕,国家工商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强化对残奥会流通环节食品专营专供企业的监管,严格实行“五定四查”和24小时“驻点式”管理制度,对流通环节专营专供企业食品准入、交易和退市进行全过程监管,严把供奥食品质量安全关。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日常巡查制度,以涉奥区域为重点,加大查处取缔无照经营的力度,对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查和规范。 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得以延续 奥运会期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没有发生一例食品安全事故。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唐云华表示,奥运会后将继续发扬在奥运期间实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好做法、好经验。 “奥运会期间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已经开始逐步应用到了首都食品安全社会面监控的方方面面。”唐云华介绍说,比如奥运食品安全监控和追溯系统,它除了追溯对奥运食品的供应、生产以外,同时还对供应北京市场上的动物源性食品实行从农业生产基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追溯。 为了保证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来北京的全世界各地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和记者们吃上绝对安全的食物,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于2005年成立,15名委员中包括8名外国专家,来自世界卫生组织、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食品安全管理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美国奥本大学等单位。 2005年10月,北京市政府通过了北京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组织体系、食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这三大体系已经建立健全。唐云华表示,奥运会结束以后,将进一步构建食品安全的监管网络和责任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的监测体系,食品安全的信用体系,更加有效地控制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4个主要环节。 自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是我国第一部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在奥运会结束以后,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也将为全面提升首都食品安全总体控制水平,确保各方面的食品安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提供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