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价格不变重量“缩水”食品隐性涨价愈演愈烈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7/14 |
|
如今“涨价”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但超市内不少商品直观上好像没有上调价格。但若察看净重量,细心的顾客会发现,商品的分量“缩水”了。商家表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远远高于重量,减量可以弱化涨价。 精明的商家在产品减量上各有招数,或换新包装,或原包装留部分空余,甚至将大包的价格改换成小包的。通过这些小把戏,商品暗调价格后摆在货架上,不显山不露水,有的还方便了“促销”。 招数一:瘦身为拼“促销” “很多顾客反映我们的酸奶容量不满,但重量在杯身标注得很明显啊,我们没有欺骗消费者。”在沃尔玛宣武门店,光明酸奶促销员向记者解释,现在市面上的杯装酸奶大部分是100克/杯,但杯身还是之前每杯120克的包装,所以细心的顾客会感觉酸奶少了。“现在很多品牌杯装奶买8送2,如果还是原来的120克/杯,厂家根本没办法搞促销,竞争不过对手。”该促销员向记者坦言。 记者注意到,现在厂家搞促销,买8送2的连杯酸奶,9.5元可以买到总重1000克的酸奶,但如果仍按120克的包装量销售,虽然8杯的重量仅比10杯少40克,但给顾客的感觉却是少送了“两杯”,并没有真正的优惠。 在家乐福马连道店,记者在整个酸奶货架区,仅发现了两款仍是120克装的小杯酸奶。120克装8连杯酸奶比100克装8连杯酸奶要高出1元多,从单位价格算,虽然120克装更实惠,但从顾客的选购情况来看,120克装酸奶难敌小包装的同类产品。 商家很巧妙地利用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包装虽然还是那个包装,但有一部分杯子装的是“空气”,商品隐性涨价了。商家对此并不否认,“重量确实减少了,我们的产品上面已清楚标注重量了。”所以,提醒消费者,有赠品的不一定实际价格就降低了,只有比较单位价格才能看出被隐藏起来的涨价。 招数二:同价不同量 顾客杨小姐经常购买5.3元一袋的洽洽瓜子,可是最近买的一袋瓜子,分量比原来少了。昨日杨小姐在干货区对比后发现,原来自己购买的是260克装的,而之前买的308克装的洽洽瓜子已经调成了6.5元。 其实,与杨小姐有同样“发现”的顾客不在少数。任女士表示,平时喝的农夫果园果汁原来是600毫升/瓶,现在售价虽然仍是3.2元,但已改成了500毫升装;原来每罐370克的银鹭八宝粥也减少了10克,但价格还是3.6元。 在长椿街某商场内的超市,由于商品标签更换不“及时”,标签上的商品规格正好“暴露”了现在商品同价不同量的现实。该超市货架上的标签标注,康师傅一款“蛋黄也酥酥”饼干的重量为每袋85克,但商品包装上的重量已改为80克,妙芙两枚装奶油蛋糕,标签上的重量为104克,而现在出厂的该款蛋糕重量已缩为96克;统一鲜橙多、蜜桃多改成苗条型外包装后,由每瓶500毫升“瘦身”成每瓶450毫升。 堂堂正正地唱涨也好,同价不同量的暗箱涨价也罢,成本上涨已经波及到了各类商品。消费者在暗喜某款商品没有上调价格时,却不知不觉比之前多掏了腰包。 招数三:“加赠”成“缩水”护身符 在原包装基础上加赠一定数量的产品,外包装会明显比不加赠品的产品要臃肿,但是,现在很多带“加赠”字样的产品,其与原来的重量却没有区别。如果去掉所谓的加赠,很显然,现在的商品重量变少了。 一款“苏打3+2”夹心饼干,外包装上印有“加赠25%”的字样,其重量标注为“100克+25克”。但记者注意到,货架旁同一品种的其他口味饼干,都没有“加赠字样”,并且该品种系列饼干的重量都是125克。“几种不同口味的放在一起,如果不仔细看,我还以为这一种真的多赠了呢。”喜欢吃零食的蔡小姐向记者讲道。 商品重量没变,但是多了“加赠”字样的并非这一款商品。某知名品牌的一款500克装全脂甜奶粉,标注加赠“25%”。该产品促销员向记者解释,这款促销产品是库存的,没有涨价还加赠25%,现在厂家已经改了包装,重量变成了400克。 “加赠”成了一些商家缩小产品重量的前奏和护身符。商报记者 吴文治 厂家说法 外包装明示不算欺骗 就商品分量悄然缩水的现象,记者连线某食品供应商,他对此予以承认,表示由于成本上涨,厂家不得不调整产品的价格,改换包装是比较隐性的涨价手段。 该供应商解释,现在各类商品都涨价,消费者对价格非常敏感,为了保证销量,厂家采取了暗减分量的做法。 “如果不改少包装量,也会改变产品的配比,权衡之下,还是选择了保证质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饮品供应商直言。“改换包装以来,我们的产品销量并没有受到影响。”对于记者提到的市场反映情况,该供应商表示,“我并不认为这是欺骗消费者,产品的外包装上都标注了重量,消费者可以辨别”。 记者手记 暗提价的信誉何在? 散包装类商品以斤或公斤标价,产品价格是跌是涨,从商品价签上可以一目了然。但是,对于预包装类商品,很多消费者习惯以瓶和盒等包装容器为单位评判价格,殊不知,本来定量的预包装商品,已经不是固定的分量了。 “买六杯送一杯”、“每包多送20%”这样的字眼在各卖场内聚敛了不少人气,当下生活消费支出日益摸高,人们对价格的敏感度也随之提高。如果让消费者在每样零食上多掏几角钱可能会丢失客户,但当你掏出同样的钱却少喝了两口饮料、少吃了两块饼干,你会有感觉吗? 高成本压力下,让商品维持原价有些不合情理,消费者在适应了明涨价后,还要提防暗提价的手腕,不然就要被表面的优惠迷惑。长久以往,商家的信誉何在?(记者 吴文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