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解决粮食安全 “红薯之路”国际研讨会召开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4/19  

发展红薯产业是应对干旱、解决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

  2010年4月15日,光友“红薯之路”第二届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农展宾馆隆重召开。大会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秘鲁、巴基斯坦、印尼、越南、菲律宾、香港、台湾、荷兰等全球各地的200余 名政府官员、红薯专家、企业家、历史学家等,就如何利用红薯应对干旱等自然灾害,解决区域粮食安全、改善人类健康、探讨红薯高产栽培技术、红薯加工技术,研究红薯对人体营养健康的贡献、红薯发展历史、红薯文化等,推进红薯产业链项目实施,促进国际间红薯加工合作以及如何让红薯产业在全球发展壮大等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其中,专家指出:应对中国南方百年不遇的干旱,最有效的措施是发展红薯产业,因为红薯是最好的抗旱粮食作物。

  据悉,“红薯之路”国际研讨会由中国方便粉丝发明人、中国光友薯业董事长邹光友发起,本届研讨会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国家薯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秘鲁秘中商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主办。会议得到联合国国际马铃薯中心(CIP)、中国甘薯专业委员会等机构支持。

  共走“红薯之路”,解决粮食安全

  红薯,解决粮食安全,是历史事实。

  明朝万历年间红薯引入中国。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考中秀才后,弃儒经商,往返于福建和吕宋(今菲律宾)之间。见吕宋名称朱薯(因皮为朱红而得名)的作物遍野,生熟可食,充作粮食。他思家乡旱灾频发,饥荒不断,便将此物带回种植。陈振龙回到福州,由他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禀呈,请求推广红薯种植,于当年十一月获得高产。第二年,巡抚下令推广红薯种植,救济了当地灾民。乾隆十四年五世孙世元和其子到山东胶州推广种植红薯。当时胶州旱涝交加,蝗灾三载,灾情严重。他们家传户习,以种薯救荒,继之,推广到河南、河北、上海、北京等地。

  20世纪50-70年代红薯成了中国人的救命粮。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适合种红薯的地区,山上山下尽种红薯,全家老小,一日三餐吃红薯。红薯,又一次解决了粮食危机。

  中国是红薯生产大国,1950年-1980年间,年种植面积1.46亿亩,年均总产鲜红薯1.1亿吨,占全世界总产量80%。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细粮增多,作为传统粗粮的红薯逐步从主食退出,以饲料为主,年种植面积开始递减。进入21世纪,中国红薯种植面积继续递减到2008年的0.708亿亩。但是,随着城乡居民健康的需要,红薯开始进入宴席作为健康长寿食品,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必需品,部分地区的红薯资源开始出现稀缺。

  21世纪以来,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以及2010年中国南方的干旱问题,使我们更加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

  据专家预测,中国南方干旱将持续十年。怎样解决中国南方干旱将导致的粮食危机呢?

  当前,中国开发的大宗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和红薯。从这四大作物的生存潜力比较,红薯是具有抗旱、抗涝和抗瘠薄的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红薯的适生力强,一般瘠薄地亩产鲜红薯可达2吨,土质佳者可达5吨以上。每当遇上旱季,小麦、玉米、水稻绝收,而红薯在灾后能立即恢复生机。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灾后种红薯保高产稳产。哪怕是在7月-8月其它粮食作物因灾后农时季节晚而无法继续种植,但若红薯,仍有一定收成,可解决人畜粮草紧缺,大大减轻因灾害造成的压力。由此可见,红薯增产的潜力巨大。

  因此,如何整合全球红薯资源,推进薯业发展,平衡膳食结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应对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可能导致的粮食危机,同时解决“三农”增产增收问题,已成为振兴红薯产业的首要任务。

  共走“红薯之路”,改善人类健康

  红薯不但在缺粮时期大有用武之地,富裕时代,更是平衡膳食结构,是促进城乡居民健康长寿的食物。

  红薯是生理碱性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粘液蛋白、矿物质、维生素A、糖等营养成分,在生活富裕的时代,配合粗粮、蛋、奶、肉一起食用,有利于身体健康长寿。

  传统医学认为:红薯性味甘平,具有补脾胃,养心神,消疮肿之功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生肌肉,美容颜”的功效,更有“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使人长寿少疾”之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红薯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科学家研究发现红薯的粘液蛋白质、花青素、黄酮醇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突变、抗癌、美容、减肥、延寿、降血脂、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保健功能。

  据“探秘中国第一长寿村的巴马人”报道,目前广西巴马有百岁老人81人,百岁率达到了10万分之31.5,比国际上认证长寿之乡的10万分之7这个比率高出了4倍多,而且长寿百岁率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就是巴马人长期食用红薯的结果。

  共走“红薯之路”,解决“三农”增产增收

  本次会议提出大力推广红薯食用型、加工型专用新品种,大力推广红薯深加工,作为中国薯区促进“三农”增产增收的主要途径。例如,种植高胡萝卜素的红心红薯,或种植高花青素的紫薯,因其具有保健功能,薯农每亩收入4500元以上;种植高淀粉高产红薯亩产超过万斤,薯农每亩收入2500元以上。种植专用红薯新品种,每亩增收效益比小麦、水稻高2-5倍。

  据悉,作为本次会议的发起机构,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从1992年以来,致力于红薯产业,凭500元和一块红薯,打造红薯方便粉丝新产业,获中国专利52项,光友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光友粉丝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并在河南、河北、重庆等地建立分厂,带动全国60万薯农脱贫致富,光友薯业在红薯产业中带农增收,就是其中一个实例。

  专家建议

  会上,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制订加快发展红薯产业的扶持政策。

  1、专用品种、设备推广及基础原料补贴

  1.1将红薯种植纳入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直补范畴,对研究培育及推广红薯专用品种给予政策资金支持。

  1.2将红薯种植及加工各个环节所需机械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畴,给予重点扶持。

  1.3将红薯全粉作为城乡居民基本口粮消费补贴范畴,推动红薯向基本口粮转化。

  2、技改、研发、产业化扶持

  2.1对从事经营红薯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在品种繁殖、基地建设、技改扩建、新建项目、科技创新、发明专利及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给予政策性资金扶持。

  2.2 组织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设置红薯专业或课题研究,给予政策性资金扶持。

  3、开展“红薯与健康”活动

  3.1组织制定“红薯与健康”宣传计划,并在全国宣传。

  3.2组织整合红薯历史文化资源,将中国红薯文化作为一大特色来推动消费红薯食品,改善居民健康。

  3.3餐厅、酒店、食堂等配送红薯食品,倡导健康饮食,确保城乡居民补充红薯膳食纤维,保护身体健康。

  相信通过光友“红薯之路”国际研讨会,将更大程度地整合世界各地红薯历史、文化、经济、技术资源,推进解决红薯产区“三农”增收增产问题,在未来更有效应对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可能导致的粮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