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入口食品安全“五大原则”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8/11/5 |
|
从“瘦肉精事件”到“苏丹红咸鸭蛋”,从“孔雀石绿”到“磕药多宝鱼”,最近“甲醛银鱼”、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三聚氰胺鸡蛋等食品安全问题一波接一波发生,不少家庭主妇担心:现在到底该吃什么?
来自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一份主要食品抽检报告结果显示,目前本市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安全可控,市民无须过度担心。本期健康周刊特别邀请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马志英总工程师、瑞金医院中医科主任、肿瘤专家沈小珩教授、上海海洋大学食品经济管理系主任蒙少东为市民选购食品出谋划策,提醒五大科学安全原则。 入口食品安全“五大原则” 原则一:选购地点要防“小” 许多“上班族”常常是在匆匆出门后,才开始考虑早餐问题。于是,车站附近的小作坊、小摊贩便成为“上班族”早餐首选之地。油条、锅贴、生煎……煞是热闹。再仔细看看这些小作坊、小摊贩,暂且不说食物本身是否卫生,光是看看周边环境,就使人难以接受,漂着一层油脂的脏水四溢,鸡蛋壳、葱头随处可见,这样的环境岂敢安心用餐? 据统计,80%以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出自于不规范的小企业或小作坊。原因很简单,这些小摊小贩的食品生产加工门槛低、设备简陋。对此,市食品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马志英特别提醒市民,不要到不规范的小作坊、小摊贩上购买食品。特别是一些现制现做食品的小摊,最好少购买。建议选购时,还是要选正规企业的知名品牌,防止非法经营的小摊小贩。 原则二:反季食物要防“异” 异常鲜艳的鸭蛋可能添加苏丹红,过分雪白的食品可能被漂白过,特别瘦的肉可能添加瘦肉精,异样黄的黄鱼可能被染过……一些生产加工者为了满足消费者追求颜色和形状等外观上 “卖相”好的心理,而使用化学催熟剂或食品加工剂,因此消费者在选购时,要特别注意防范异常的不自然的食品,不要过分追求颜色好看、样子硕大。 此外,过分大的草莓可能被催熟,过分粗壮的无根豆芽可能加过化学品,表面看上去很大的西瓜一打开里面的籽都是白嫩的……营养专家提醒,反季节水果蔬菜不要吃。 在日常选择食品方面,蒙少东主任建议,新鲜蔬菜可选择叶子鲜亮、不蔫、略有虫眼的,这些特征说明蔬菜采摘时间较短,有虫眼的也说明农药较少。在熟食方面,可看色泽、闻香味或用筷子触动一下质感。在鱼类方面,推荐吃鳜鱼、鲤鱼和鲫鱼,而虾类和鱼类都可选择体型较小的。相对而言,小龙虾不太健康,建议市民少吃。 原则三:售卖方式要防“散” 散装食品能满足市民按需购买的心理,受到消费者欢迎。每逢过年过节,一些超市、卖场的散装食品柜台异常火爆,特别是散装糕点等供不应求。但由于散装食品缺少包装和食品标签,往往容易忽略它的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地等各种食品信息。 对于散装、“裸卖”的食品,市民难以看到这些食品的原料、产地、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也因此,容易发生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根据本市每年食品质量抽检的情况显示,其中高温季节的散装熟食合格率最低。此外,加入甲醇的散装假白酒致残致死人命案,历年来是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严重事件之一。一旦发生类似食品安全事件,对于散装食品,要追踪溯源将会变得非常困难。因此,专家建议市民,散装食品还是尽量以少购买为宜。 原则四:选择原料要防“假” 如果看到价格特别低廉的食品,那么消费者就要多长个心眼了。因为这些超乎寻常的低价食品很可能是商家通过一些非正规的渠道批发而来急于销售的,这些食品本身的质量如何,则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些不法经销商、批发商经常利用消费者“贪小、贪便宜”等心理,出售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尤其是价格低得离谱,甚至比成本价还低,其中的加工原料等,就有可能暗藏猫腻了。 原则五:饮食习惯防“单一” 俗语说:“少吃多滋味、多吃少滋味”。意思是,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变得没味道。其实,盯着一样东西吃,不仅会吃腻,而且还容易吃出问题来。瑞金医院中医科主任、肿瘤专家沈小珩教授建议市民,不要只盯着一样食物“猛”吃。饮食需要多样化,才能保证营养均衡,这同样还可以“稀释”可能遇到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即使有毒物质在体内累积,只要不天天只吃一样,就不会导致毒素累积过量、集中发病等。 【专家提醒】 过度焦虑没必要 最近,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一些市民对食品产生恐惧情绪,严重的还有厌食等反应。资深心理咨询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指出,因为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对食物的担心,属于正常反应,但个别人对此产生过度反应,比如:因此拒绝再吃该类食物,甚至出现一种上当受骗的心理,以致心理难以接受等,对于这样的食品恐惧情绪,专家认为并不可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还是要吃的,这是生命延续的最基本方式,盲目少吃、不吃反而对身体影响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