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泉山镇规划千亩红枣基地 结构调整奏强音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1/3/19 |
|
惊蛰刚过,气温骤降,大片大片的雪花飞飞扬扬。但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民勤县泉山镇广大干部群众调整农业结构、实施“2311”计划的热情,在小西复明千亩红枣基地上,机器轰鸣,群众们清理秸秆,整地开沟,干得热火朝天;在西营千亩拱型温室示范区,和平、中营村的30多户群众全家动员,正在拉运材料,挖坑栽桩,进行温棚主体搭建。至目前,泉山镇已落实特色林果业面积3100亩,其中千亩红枣示范基地1个,500亩以上红枣示范园2个、100亩以上红枣示范点4个。设施农业在去年建成1644亩的基础上,今年又落实日光温室720亩、养殖暖棚560亩,奏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最强音。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如何既巩固重点治理成果,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泉山镇党委、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沟通衔接、反复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局之年的工作思路:以巩固重点治理成果为目标,以实施“2311”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为主线,依托泉山万亩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和西营千亩拱型温室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着力培育壮大现代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产业和节水高效农业三大产业,协调推进生态治理、结构调整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为实现全镇生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思路已清晰,目标已明确。 面对严峻的水情形势,如何抓好落实?泉山镇首先是搞好思想宣传发动,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调结构。用该镇党委书记崔振华的话说,就是调整农业结构,农民是实施的主体,也是收益的主体,只有充分的发动群众,把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目的。为此,该镇通过效益分析、对比算账、示范带动、技术培训、利益驱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实施“2311计划”。正在棚内采摘陇椒的新西村村民丁丰多说:“现在温室陇椒卖到了六块钱,西红柿卖到了两块多,人参果的价格一直保持在两块五左右,这是多好的价钱!从现在的情况看,种棚就是种钱儿,就是种票子,是早建早致富,早建早发家。”他的一棚陇椒从年后上市到现在已经卖到近8000元,一棚人参果上市半月,就卖到了6000元,两棚下来最终可实现3万元的收入。这只是去年泉山镇设施农业建设中的一个缩影,该镇去年共建成日光温室955亩,占下达任务的137%,全镇设施农业形成了强劲的发展态势。今年,该镇坚持新棚扩大规模和旧棚提质增效,“温棚、拱棚、暖棚”三棚齐抓,以小西团结核心示范区和西营千亩拱型温室示范区的提质扩容为重点,突出规划建设25座以上的示范点。目前又落实日光温室720亩,养殖暖棚560亩,其中和平、中营村的33座60亩拱型温室的搭建材料已全部准备就绪,正在进行主体搭建,其余示范点解冻后即可开工建设。 实施“2311”计划,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是今年泉山镇调整农业结构的重头戏。从去年秋天开始,该镇提前着手,超前谋划,着力打造千亩红枣基地和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目前,小西复明千亩红枣基地建设土地调整、秸秆清理、栽植规划、土地平整、道路建设和滴灌安装等工作已全部完成,开沟作业也接近尾声,待解冻后可全部按规范、按时限完成定植。小西团结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设施农业794亩,连片规划特色林果业2000多亩,其中矮化密植红枣700亩,落实大田滴灌6000亩、农田管灌2000亩,衬砌、维修渠道76公里,小畦灌、覆膜灌、一膜两用、垄作沟灌等常规节水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全镇棉花、葵花等节水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将达到70%以上,辣椒、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将压缩到20%以内。 小西村支部书记张开轩深有感触地说:“今年的结构调整,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从去年的调整中看到了效益,得到了实惠。农民是算投入产出帐的,效益好农民的接受程度就高。”在去年年底,在全县实施“2311”农业结构调整计划中,该村通过跨片联村,与毗邻的团结村和复明村抱团发展,建成了以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为一体的小西团结千亩核心示范区,在西支路两侧规划了复明小西千亩红枣基地。目前,该村借助群众热情高的良好势头,计划在小西团结千亩核心示范区继续进行日光温室扩面,再建设日光温室80座以上,养殖小区30幢以上,继续领跑全镇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为实施“2311”农业结构调整计划,实现跨越式发展竖起标杆,树立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