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国社科院粮价上涨未必引发通胀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9/2 |
|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周四(9月2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撰文指出,中国控制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前景乐观,粮价上涨未必会引发通胀。 党国英在署名文章中指出,近日,国际粮食市场又是波诡云谲,如同2008年的情形。如果传统粮食出口国的政治家不肯担当国际责任,其政治行为将帮助投机商人,给世界经济带来损害。2008年及后来中国能够稳定粮食和食品市场,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与政府积极披露市场信息、防止社会恐慌心理有关。 他写道,现代农产品生产的确不同于自然经济为主的时代,其与国民经济整体有高度的依赖性。在农业成为现代技术要素大规模投入的领域之前,农业的独立性很强;如果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往往长时期低迷。现代农产品生产周期变短,直接来自市场的投入品大大增加,同时,部分农产品又会是其他相关产业的原料。 这样一来,农产品价格波动就和其他商品的价格有了极大的依存关系,与价格总水平也有关系。 他详细解释称, "在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中,有一种叫做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是,千万要注意,若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即使是由成本变动引起的,若它没有引起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重大颠覆,就很难引起明显的通货膨胀。" 而且即便粮价因成本变动有所上涨,那也是合理的上升。这种情况下,只要货币政策得当,通货膨胀不一定会发生。 党国英并指出,遇到今年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完全可以让粮食涨一点价,增加养殖业和工业的用粮成本,使刚性需求很强的口粮供应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市场调节。 今年夏天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洪涝灾害,夏粮结束连续六年大丰收,略有减产。中国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亦创出21个月以来纪录新高至3.3%。市场对农产品价格上涨进而导致通货膨胀的担忧加重。 他随后写道:"目前,我国抑制食品价格过度上涨、将总需求控制在合理规模内,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是我国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可补充国内市场供应;国际贸易顺差减少的空间较大,提供了控制货币投放的更好的条件;利率和人民币币值有提升的空间,有利于平衡总供需。总体看,我国控制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前景还是乐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