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贵州遵义沙湾洋荷产业已成当地农民增收新途径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8/13  

    沙湾镇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遵义县绝无仅有的洋荷产业,镇内不少农户都种上了这种纯天然膳食纤维食品,良好的经济效益,可观的市场前景使农户增了收致了富。

    沙湾村三叉组村民刘达均父子每天早晨六点钟就下地采集洋荷芽苞,我们到达他的洋荷地里的时候,父子二人都采了100多斤芽苞了。刘达均说,“今年洋荷价格好,每公斤可以买到7元,洋荷是个好东西,我这1亩地现正值高产期,每亩可收芽苞1000多公斤,采收结束后可卖到7000元,种植洋荷也没有什么投入,就是除点草,松松土而已,所以这钱就是纯收入了,是种植稻谷的三倍。”

    沙湾镇农技站技术人员介绍,洋荷属于姜科类植物,喜肥沃、疏松、湿润、凉爽环境,较耐阴,不耐高温与强光。因而大面积种植洋荷,最好选择降雨充沛、云雾较多、夏季凉爽、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种植。刘远国父子的稻田内,还将高杆洋荷与矮杆洋荷进行了对比种植;认为矮杆品种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亩产量,都没有高杆品种好,将进一步通过对比种植,进行品种选优,淘汰矮杆品种。

    据镇党委书记郑万迁介绍,洋荷产业是2003年在沙湾成气候的,当年种植面积很小,才有100多亩。起源地是在安村村的大竹组和艾子组,因为那两个村民组地势较高,200多亩稻田一遇秋风基本上没有收成,于是大竹农民刘远志第一个用稻田种植洋荷,当年他种植2亩地,收入1万多元,成为当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一大“新闻”。这一成功的事例得到当地许多农民纷纷仿效,镇党委政府结合沙湾土质疏松,生态良好等优势,因势利导,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到洋荷种植产业中来,通过政府引导发动,现在洋荷产业已成为沙湾镇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途径,全镇面积达到1500多亩, 180多户农户在种植。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沙湾洋荷产业已从遵义走向贵阳、重庆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来源:遵义县蔬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