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黑龙江“大豆保卫战”困局
文章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更新时间:2010/8/13  

 

豆价太低,农民都愿意等到9月份卖给粮库。图为中央储备粮牡丹江直属库建党粮库大豆收购现场。本报记者 张春祥/摄

  保护最后一块非转基因大豆净土

  也许是因为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过深,连白发苍苍黑龙江老农民谈起大豆时,都免不了冒出几个国际化的词汇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发自哈尔滨、绥滨 在哈尔滨市香坊区,清晨的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甚至还要身着长衣长裤以御凉风。在酷暑席卷南北的盛夏,黑龙江的凉爽甚至让人感觉奢侈。

  一个胡同口,一名油条小贩在自己的小摊前竖起一张招牌:油条使用九三非转大豆油。九三是黑龙江大豆压榨企业,所生产的豆油使用的原料为非转基因大豆。摊主说凭这个招牌可以招揽更多的生意。

  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在转基因大豆油席卷了中国大部分超市的背景下,显得意味深长。

  黑龙江可以看作是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和豆油的最后一块净土,很多城市居民遍寻不着的非转基因豆油,在这里可以轻易买到。不过,在哈尔滨的超市里,转基因豆油也已经登堂入室,占据了半壁江山。

  而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大豆保卫战”正在这里悄然打响。

  官方:打造天然品牌

  “大豆保卫战”的一个显著标志是黑龙江官方的表态:打造“非转基因大豆”品牌。

  作为国家重要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的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商品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7月16日,在黑龙江省长栗战书主持召开的省政府专题会议上,大豆被作为重要议题提出来。

  参加会议的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回忆,会上,不少官员对保护黑龙江天然大豆形成共识。“美国的转基因技术都转向了,原来我们这个天然大豆还是好东西。”一名官员说。

  会议提出,“先行在省内实行非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实行优质优价,组建企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会上还说,确保黑龙江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对保证全国大豆食品安全意义重大。

  省政府将大豆提升到“保证全国大豆食品安全”的高度,让王小语振奋不已:“这是我们呼吁了十年的结果。”

  “我们的大豆95年还能卖到福建,03年只能到河南徘徊,现在只能在本省转。”回顾黑龙江大豆惨败史,王小语希望黑龙江大豆第一步能收复失地,第二步能打出黑龙江。

  但是,眼下,他不得不担忧的是国外转基因大豆的步步紧逼:“我们是一个省对抗四个国家的转基因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还有新来的巴拉圭,可谓压力重重。”

  这次会议也让十多年来一直呼吁“建立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的黑龙江农科院大豆专家刘忠堂看到了新的曙光。

  会议提出,建议国家以立法形式在黑龙江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对全国豆油食品实施非转基因强制标识等,保护黑龙江这片大豆“净土”。

  不过,对于如何确实保卫黑龙江大豆,据悉会议并未提出实质的步骤,思路也不够清晰,对于本土豆企来说,起死回生依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上一页 1 2

    洋大豆攻势凌厉

  哈尔滨平房经济开发区,十多家大豆压榨企业在这里聚集。记者走访时看到,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已停工。企业门口除了保安,看不到进出的工人和车辆,其中一家停产的企业大门紧锁,厂区内杂草丛生,一片萧条。

  黑龙江省龙江福粮油公司是少数能够维持开工的企业之一,公司董事长宋胜斌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有点无奈:“我们也只是间歇性地开工。现在大豆供应比较紧张,我们高价收购会赔钱,但低价又收不到豆料。”

  宋胜斌说自己的企业如果要维持经营,大豆的收购价格需要在每斤1.6元左右,“但是农民认为价格太低,这与预期1.8元左右的国家收储价相差两毛,农民卖豆的积极性不高,他们会等国家九月份收储政策下来再卖”。

  豆农确实抱着这样的心态。记者走访了几位豆农,在他们的仓库里,金黄色的大豆堆积如山。

  也许是因为受到进口大豆的冲击过深,在绥滨农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谈起大豆时都免不了几个国际化的词汇。70多岁的老农民穆华说:“现在我们的大豆不值钱,都是因为从进口美国的大豆,”她现在还不太明白为何国外的大豆就那么便宜,“如果我们也卖那么便宜,本都捞不回。”她说,对那里的农民而言,种豆的成本每斤起码要1.7元。

  提起卖豆的事,豆农王河东也忐忑不安。他告诉记者,虽然现在惜售心理严重,但到了九月份,能否卖到1.8元,他也不确定。

  收豆的企业愁,卖豆的农民也愁,“罪魁祸首”都是进口的转基因大豆。

  由于实行机械化集中种植,美国和巴西等国外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成本原本就低于中国,加之美国还给农民一些补贴,这些“洋大豆”即便远赴重洋来到中国,加上运费,也比黑龙江的大豆要便宜。

  近几年,各地的食用油企业越来越多地选择进口大豆,黑龙江的天然大豆因此逐渐无人问津——虽然国家也在不断地出台保护措施,但是洋大豆的攻势依然凌厉。

  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6两个月,进口大豆连续刷新了原来的月度进口纪录。5月进口大豆超过500万吨,6月为630万吨。上半年已累计进口大豆2590万吨,同比增长了17.2%。

  进口大豆量一路狂飙,让豆农很是担心:豆价一路走低,卖,赔本;不卖,又担心九月份国家收储价也不能保本。

  而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陷入更为尴尬的境地:高价收豆,豆油的出厂价必然要增加,难以与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转基因大豆油竞争;不高价收豆,农民又不卖。

  “净土”维护艰难

  在黑龙江,几乎所有的压榨企业都是天然大豆加工企业。在廉价的转基因大豆面前,有些豆企确实也曾动摇。

  王小语介绍,08年的时候,进口大豆价格走低,有家哈尔滨的豆企通过大连港买进一批转基因大豆。王小语获知后,召集哈尔滨所有的大豆企业进行座谈,让大家想想压榨转基因大豆的后果。最后,在场的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达成共识:不进口、不加工转基因大豆。

  在转基因大豆价格远低于本土大豆价格时,黑龙江豆企仍信守城规,保存着最后一片天然大豆的净土。

  但是,即使所有的黑龙江豆企联合起来,也依然难以抵制进口大豆的进攻。

  以目前大豆到岸价3400元/吨左右为例,国产大豆每吨收储价为3740元,国产大豆压榨企业在原料成本上就已经高出了几百元。

  对于压榨企业而言,榨油后剩下的豆粕也是收入的很大组成部分。以宋胜斌所在有龙江福为例,豆油占企业收入的30%,豆粕则占60%多。一般企业加工后的豆粕会就近卖给黑龙江的饲料加工厂。

  “实际上,我们的刚性需求在豆粕,因为这直接涉及到家禽的饲料,但现在我国饲料厂60%的产能都集中在外资手里,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产能影响市场、操控价格。”王小语说。

  目前,转基因豆粕已经深入到黑龙江腹地,王小语估计,黑龙江一半的饲料厂直接使用的是转基因豆粕,“饲料厂只看成本,他们不管豆粕是不是转基因,会不会对禽类有害”。

  宋胜斌对此深有体会:“饲料厂根据进口转基因豆粕的价格来定价,如果我们卖得高一点它们就不用我们的豆粕。”

  “现在我们加工豆粕,要每吨卖到3000块钱才够本。而进口豆粕在沿海加工完了到黑龙江最低价是2800。豆油的价格更低,沿海都跌破每吨7000元了,黑龙江还在坚持7400元以上。这个价卖不动,但是卖低了就亏损。”

  呼吁弹性补贴机制

  为了挽救濒临死亡的国产豆企,发改委于2009年1月宣布给收购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每吨160元的补贴,以拉平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价差,但加工企业必须按照每吨3740元的价格收购国产大豆。

  以收购价不低于3740元/吨测算,扣除收购补贴160元/吨,原料成本为3580元/吨,而加工进口大豆的最低成本仅有3400元/吨。

  雪上加霜的是,加工企业获得补贴的这一政策,从今年5月1日起不再顺延。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实际价差进一步扩大,加工国产大豆的加工企业已无利可图,大部分只能选择停产。

  黑龙江政府的报告称,由于受到国外转基因大豆进口冲击的不利影响,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目前97%的企业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加工企业大面积停产,直接导致黑龙江的大豆积压增多,有数据显示,目前黑龙江省农民手中的存量大豆还有4.5亿公斤,这进一步影响农民种豆的积极性。

  黑龙江省农委的数据显示,今年黑龙江的大豆种植面积是6500万亩,比去年减少560万亩,而去年又比2008年减少4%。

  自2002年起,黑龙江就对大豆以每亩10元钱的方式进行补贴。黑河农民何树文说,现在植补、机补加在一起每亩补贴有65元。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种大豆不赚钱的现状,农民种豆积极性并未因此提高。

  “我们现在的补贴政策是农民吵吵就补贴农民,企业吵吵就补贴企业。”刘忠堂直言,国家的补贴政策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收购不要订死价钱,应该有一个弹性的补贴。”宋胜斌举例说,比如进口价是3300,国家收储价是3800,每吨差500块钱,这样就应该按500块钱进行补贴,如果是3600,补200就行,“我们希望跟沿海的加工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

  王小语介绍,大豆有自己完整的市场体系,包括科研、种植、加工、贸易、流通、资本市场等内容。“我们没有从市场体系做文章,而是针对某一个环节,这样容易使各环节的优势互相抵销。”

  刘忠堂认为,补贴资金应该用在大豆整个产业链上,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国家应该把粮油、外贸和大企业等等环节都联合起来,“我们完全可以用比现在补贴少的钱,来救活大豆这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