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鱼鳖混养 每亩增收两万元 重庆北碚区将推广养殖新模式
文章来源:食品产业网  更新时间:2010/7/9  

  几只鳖从鳖池中“溜”进了邻近的鱼池,原本互为天敌的鱼鳖竟然和睦相处。昨日,重庆市北碚区水产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个案例的启发下,他们摸索出了鱼鳖混养模式。 

  怪事 

  鱼鳖相处甚欢
 

  这个鱼鳖“同居”的故事发生在2004年。那一年,水土镇大地村的养鱼大户李成林买来一群中华鳖,考虑到鳖有吃鱼的天性,他便在鱼池边砌了个小水池专门养鳖。 

  大地村有鱼池1500亩,是重庆市最大的有机鱼养殖基地之一,养鱼是家家户户的主业,因此,李成林并没把这群鳖看得太重。 

  当年冬天,鱼池里的鱼都打捞完毕了,李成林便清理池塘,以备来年再养鱼。谁知这一打捞,他却从鱼池里发现几只小鳖。这准是旁边鳖池里溜过来的,李成林也没在意,顺手抓起小鳖又丢进鳖池里。 

  谁知从那以后,年年冬天清池时,他都会在鱼池中发现几只鳖。到了2006年冬天,他竟然从7亩多鱼池里捞出来了46只中华鳖,而鱼儿的产量却并不见减少。 

  专家 

  天敌也能共存
 

  鱼鳖本是天敌。但这条定律为什么却在李成林家的池塘里“折了腰”?在将此事告诉村党委书记李享西后,同为养鱼大户的李享西对这个问题上了心,并将这事上报北碚区农委水产站。 

  水产站立刻组织专家,到大地村和另一个甲鱼养殖基地实地调研。专家发现,鳖在水的底部活动,而鱼在水的中部和上部游动,只有游不动的“老弱病残”被鳖追食的机率才较高;此外,鱼鳖同处一池,还歪打正着地为鳖提供了更适应它生存的野生环境:因为池塘里如果没有其它动物与鳖争食,“缺少锻炼”的鳖肉味道便不会太好。  

  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天敌也能共存。 

  2009年6月,北碚区水产站在大地村选择了两家养鱼大户,进行鱼鳖混养模式试验。按照100—200只/亩的放养密度,作为试验户之一的李成林郑重地将800只指甲盖大的鳖苗投进了自家的鱼池。 

  效益 

  每亩多收两万 


  一年过去了,如今,李成林家的中华鳖已长到巴掌大小,“到今年底,每只鳖可长到1斤左右。”水产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就意味着鱼鳖混养模式初获成功,可以进行推广。 

  这位负责人表示,约3年后,首批投苗的中华鳖便可捕捞。届时,每亩鱼池内在亩产鱼类1000公斤的基础上,还可再产出50—100公斤生态甲鱼。按照中华鳖250元/公斤计算,这样,每亩鱼池便可多收入2.5万元。剔除成本之后,农户每年养鳖的纯利润可达到每亩八、九千元。 

  据了解,在鱼鳖混养初获成功后,今年,北碚区又投入资金6万元,免费投苗5000只,对这种模式进行推广。 

  “北碚区共有4-5千亩水池,如果都推广鱼鳖混养模式,那么全年我们的农户增收就相当可观。”这位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