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浙江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科技网 更新时间:2010/6/29 |
|
近年来,为切实解决畜牧业发展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矛盾,浙江省各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省”建设目标,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积极探索并大胆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确保了全省猪肉等主要畜产品的供给和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成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亮点产业。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成效明显 有效保障了生猪等主要畜产品消费供给 近年来,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禁养区、限养区政策有效实施,畜牧业面临用地困难、环保压力大和疫病形势严峻的问题日趋突出,再加上散养户比重趋减,保障生猪等主要畜产品省内供给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推进以农牧结合为主导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畜牧业用地、环保和疫病等方面困难,保障了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据统计,2009年,全省生猪饲养量达3575.44万头,存栏能繁母猪161.39万头,分别比2000年增长48.8%和71.02%,均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最高水平,确保了80%的猪肉省内自给。 有效提高了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 2009年底,浙江省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化率分别达80.06%、90.42%、87.48%和95.37%,比2000年分别提高31.55、48、27.45和26.93个百分点。其中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场(小区)5835个,年出栏生猪975.25万头,占总出栏的44.21%。有年存栏2000只以上蛋禽规模场(小区)6606个,存栏蛋禽3426.66万只,占总存栏的75.09%。有年出栏1万只以上肉禽规模场(小区)6719个,年出栏肉禽16517.78万只,占总出栏的68.99%。有年存栏50头以上奶牛规模场(小区)204个,存栏奶牛4.64万头,占总存栏的67.46%。规模化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有力推动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也为有效稳定畜牧用生产和保障畜产品供给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有效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自2005年以来,浙江省正式启动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治理工作,并作为省政府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的重点内容,列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至2009年底,中央及省级投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的“以奖代补”专项资金达3.1亿元,立项治理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牛存栏1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7894个,年减排COD超过11.4万吨。同时,在散养密集区域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25个,带动各地自行治理畜禽场7889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从2003年的73%一跃提升到85%,采用农牧结合型治理模式的项目比重占到85%以上,农村环境得到了明显变化,以往农村脏、乱、差,河道猪粪连片、臭气冲天的现象逐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畜禽标准化生产就是要求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了畜禽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大大降低了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实行种养结合,养殖排泄物经发酵直接施用到周边农田园地,既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统计,由于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2009年全省生猪良种补贴面达40%,比项目实施前的2006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生猪受胎率达95.7%,平均窝产子数为10.8头,比本配每窝多产子0.6头,累计增加子猪44.4万头(头均20千克),同时,减少公猪5000头以上,良种补贴直接增收1.5亿元。 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主要措施 突出按照种养平衡原理进行科学规划 从2001年开始,浙江省及时提出并全面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的发展战略,对畜牧业生产布局进行调整优化。联合省环保局在全省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探索新形势和新农作制度下的农牧结合新机制。同时,围绕这一战略,先后制定了“九五”、“十五”两个畜牧业发展规划,重点在温州、台州、丽水等畜牧业欠发达地区和衢州、金华等地利用山区丘陵优势,规划布局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在杭嘉湖主产区推进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提升畜牧业产业档次。到目前,已经有28个县(市、区)的畜牧业用地规划经国土部门同意认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畜牧业用地的困难,奠定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场建设的可靠基础。 按照利用优先原则开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场建设 一是开展排泄物综合治理。从2005年起,立项治理存栏生猪100头以上、牛1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7894个,建设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25个。二是加快推进生态畜牧小区建设。全省每年新建省级畜禽生态养殖规模场(小区)30个,在温州、台州、丽水三市新建生态规模养猪场50个,国家发改委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40个,在36个县实施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建设项目。各地严把生态建设项目申报与审核,坚持科学选址,严格把关,项目地周围大多配套有大面积果园、农田、山林、蔬菜基地等,实现农牧结合,进一步转变养殖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全省各级立项建设畜牧生态养殖场(小区)1600个,带动各地新建、改扩建的生态养殖场(小区)4557个,认定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223个。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基础支撑 一是坚持良种为先,深入推进畜禽种苗工程建设。2008年~2009年,农业部对浙江省的11个种畜禽场进行立项建设,同时,省里也扶持建设了一批种畜禽场,并对123万头母猪实行了良种补贴,公开招标采购奶牛冻精26.8万支,有效提高了全省的良种生产能力和良种普及率。二是积级探索、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模式。重点总结推广了嘉兴南湖、临安双干、桐庐万强、龙游雄德、余杭蓝天、义乌兴旺等破解养殖污染和用地限制的成功模式。同时,加强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的科技合作,加强与农业系统内部农村能源、土肥等环节的联合,探索不同作物、不同农时的农牧结合制度,农牧结合和化肥使用的科学结合制度,深入研究更加实用的畜禽排泄物沼气工程和发酵工程处理技术,推出了一批环保节约型饲料应用和农牧结合的管网设施、农业机械配套典型,建立推进农牧结合的先进设施和先进技术,为解决养殖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突出完善公共卫生和畜产品安全保障机制 在全国率先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建设,在全省27000多个防疫场所全面落实监管责任人,严密构筑五道防线;积极推行畜禽健康养殖方式,改进饲养管理,防止疫情发生和传播;把好流通监管和屠宰检疫关,加强调入动物及其产品的风险评估和流通监管,严格屠宰场、交易市场的动物卫生执法,有效阻断动物疫病的传播途径。同时,不断理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全省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将根据农业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会议精神为契机,按照推进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坚持种养平衡、因地制宜、科技优先、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在继续深入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畜牧业“西进东扩”战略 通过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在东南部地区重点扩张优质安全的畜产品总量,适度提高自给率;在西北部地区重点提升畜牧业产业档次,实现产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 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 一是要按照畜禽养殖量与种植业对有机肥承载量相适应的原则,制定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二是妥善解决畜牧业用地与降低环保收费、减少环评环节等配套政策,明确禁养、限养区畜禽养殖场搬迁补偿政策。三是加快制定《浙江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规定》,强化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入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创新家畜人工授精推广模式,新建、改扩建一批种畜禽场,强化畜禽遗传资源的日常选育、提纯复壮和资源更新,建立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及畜禽种质资源动态管理平台,提升保护档次和种畜禽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新型产业体系 在大力培育畜牧业养殖、营销、加工新型主体的同时,围绕生猪、家禽、禽蛋、蜂业等主导产业,打破部门界限、区域分割和体制障碍,大力推进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流通及饲料生产等多主体为一体、产销紧密衔接、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畜牧业合作经济,以现代畜牧业主体的合作化提升产业化经营,以培育现代新型畜牧业产业体系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效益。 启动畜牧兽医人才培养计划 继续坚持并完善畜牧兽医系统能力建设,并重点通过定向、委托培养与各类技术培训等,不断提高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专业素质、协调能力和监管水平;提高畜牧业和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责任履行能力;提高规模养殖场户(小区)、合作社业主的先进适用技术吸纳和应用能力。同时,根据规模养殖场的专业技术需求,联合教学等有关部门制定培养计划,分年度实施畜牧兽医人才培养,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