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 做大做强种业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6/23 |
|
今年以来,气候条件异常、农业灾害多发重发,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3年超万亿斤,粮食连续6年增产,这来之不易的好收成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种培育是重点之一。
科技兴农 良种先行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我国粮食实现连续6年增产,种子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 “在农业生产中,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特殊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育种技术是最核心、最基础、最重要的关键技术,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种业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利益。”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战略研究组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旺盛说。 近年来,我国粮食获得连续丰收,但受粮食刚性需求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等限制,我国粮食供需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处于紧平衡状态,良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计划和项目的支持下,我国的良种选育和制种技术进展显着,特别是在杂种优势利用、常规育种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一大批种业企业依靠科技不断成长壮大,已初步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全国种子市场。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我国粮食实现连续6年增产,种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推动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0616亿斤。二是良种供应能力明显提升。商品种子供应率提高到60%,种子质量明显提高,种子案件明显减少。三是种子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到近100家,前50强种业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到30%以上。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累计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万余个,实现了5至6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得到大面积应用,杂交稻已累计推广了60多亿亩,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国产抗虫棉已累计推广超过了2.5亿亩,直接为棉农增加收益490亿元;经过13年的研究推广,我国超级稻研究已取得可喜成绩,在粮食主产区小面积试种大获成功,到2015年单季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的产量有望达到每亩900公斤。 我国育种技术虽然取得长足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跨国种子公司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种业面临的挑战,业内普遍认为形势已相当严峻,因此良种培育也受到了空前重视。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不久前在海南博鳌举行,主题即为“发展种业科技,保障粮食安全”。 面对挑战 加快创新 育种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乃至经济竞争的重点,各跨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介入,使国际种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种业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现代前沿高技术的挑战,我们要突出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培育农业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成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国内巨大的需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是我国种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国种业市场价值达500亿元,市场价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种子使用量在100亿公斤左右,居世界第一。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国际各大种业巨头纷纷登陆,国际排名前十的跨国公司都在我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全国有37家持有效证照的外资企业,外资进入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 与国外种子公司相比,目前中国种业企业普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低、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差、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据介绍,我国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多达6000家,我国8000多家种子企业中,前20强的销售额加起来还不如一个跨国公司孟山都,而且我国种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无法与大的跨国企业进行全面国际竞争。 研发能力是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我国的种业企业,多以产、销为主,育种的材料、人力资源不足。资料显示,我国拥有科研能力的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科研经费投入平均不到销售收入的1%,而目前世界种业巨头研发投入比例普遍在8%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2009年中国种业上市公司登海种业、隆平高科、敦煌种业、丰乐种业全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79亿元、10.55亿元、15.1亿元、10.46亿元,而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和孟山都公司2008年在全球的营业额就已经分别达到了40亿元和113亿元。 优质种子给农民带来实惠本身是好事,然而随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外资企业开始提高种子价格,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常务副主任国家进介绍了甜椒的例子,国外种子公司生产1粒甜椒种子的成本只有1分钱左右,但在中国市场要卖1元钱,农民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 “洋品种”目前已占我国蔬菜种子约10%的市场份额,而玉米等大田作物的种子目前也面临着“洋品种”的布局。因此,着名玉米专家戴景瑞院士表示,发展我国玉米种业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科技创新。着名小麦专家李振声院士说,综合运用各种育种技术,进行产量、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相关性状的协调改良,是未来小麦育种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突破小麦育种技术瓶颈的重要选择。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认为,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做大做强我国种业,必须以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整合种业资源,促进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持续健康发展。 提高中国种业竞争力 目前审定通过的新品种中,90%用于生产,而这当中只有10%成为大品种。成果竞争力不强,成果转化率低是制约我国育种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中心主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我们目前育种科研经费主要投向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但现状是大家都在搞,可水平都不高,同质化严重,很难拿出真正有分量的成果。据了解,我国现有400多家公共科研单位从事种子研发,但由于缺乏统一布局,育种任务分工不明确,低水平重复、选育品种雷同现象严重。原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刘石介绍,在国外,基础科研都是国家来做,而应用科研则由公司去完成。因此,处理好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和商业育种之间的关系,对提高我国育种研究水平十分重要。针对这种现状,李振声院士一再强调,“凝练目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至关重要”。 对于如何加强我国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农科界和种业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要切实加强种质基因资源开发、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开发、生物品种制种关键技术开发;二要强化产学研结合,推进科研院所、大学等种业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速我国种子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并购重组,这样既可以减少科研单位创办中小型种业企业的高风险和起步难等问题,又可以快速提升我国种业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三要根据我国农业人均土地少,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以及缺乏规范种植、科学技术推广困难的现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农民种业技术员培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机制,大力发展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育农民种植大户和农民种子专业户,规范种子生产技术,构建中国特色的种业发展模式。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到要“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关注。对于相对散、弱、小的国内种子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冰川建议,国家应将种业发展纳入产业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升级,从产业的角度出发,打通产业各链条,集中资源,形成合力,打造国家大市场。我国应利用3年至5年时间,培育和打造核心竞争能力突出、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大型种子企业。同时,他建议加强种子产业链之间的互利协作,比如建立产业联盟,这非常符合中国种业的实际和现状。 振兴我国种业,并非排他,反而要更好地向有实力的企业学习,加强合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认为:“在国外种子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并在一些品种逐步取得市场优势的情况下,国内种子企业应该一方面努力发展自有品种,一方面与国外企业采取技术合作方式,希望在合作中使中国种业良性发展。”田冰川持相同看法:“目前,与这些掌握了先进技术的跨国企业合作,是缩小差距的很好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