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粮食生产的几道坎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5/28  

 粮食生产遇到了几道坎。
  
    连续六年丰收,“堆满粮食的大山”如何跨越是个总量目标之坎;西南地区遭遇特大干旱已经造成夏收粮油的大幅度减产;中部地区水灾在已导致许多农作物要补苗再种;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受持续低温影响,小麦冬前生长量严重不足,对夏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减法”之后需“加法”来补,这是一道坎。
  
    在这样的灾害频发之年,跨过总量目标和“加法”之坎,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是个难题,也是一道思想之坎。
  
    我们必须跨过这一道道坎。因为,粮食是基本的生存资料,吃饭解决了才能谈得上其他发展项。“民以食为天”从不过时。
  
    首先要过总量之坎。13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大事,“谁来养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诘问。外部压力更大一些。内部来说,很多人似乎并没有多大紧迫感。一是以为自己国家大土地多,粮食产量大;二是以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统筹用好,不愁没粮吃,甚至觉得进口粮食有时还更便宜。
  
    其实,这里存在误解。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自己的问题,而是一个始终困扰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9年世界饥饿和营养不足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达到创纪录的10.2亿人,比2008年增加了约一亿,这意味着世界上每六人中就会有一人面临食不果腹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想通过国际市场来解决国内的粮食问题并不可靠。在特殊的灾年,有钱也买不到粮,更谈不上价格便宜之事了。而且,“走出去”种粮往往遭遇别国的现实政治问题,也难以实现,这样的实例不少。因此,必须明确,我们的吃饭问题主要依靠自己解决。
  
    与此同时,我们人口基数大,而且在不断增长,要基本保证吃饭问题起码要稳定在一定的总产量水平上,基本目标是1万亿斤。丰收之年都基本达到这一目标。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认为,如果后期条件不是特别不利的话,今年争取丰收还是有基础、有条件、有希望的,其中夏粮面积比上年增加285万亩。但我们估计难度依然不小。
  
    其次要过“加法”之坎。遭遇自然灾害是常事,人类一直在战胜自然灾害中进行农业生产。然而,遭遇特大自然灾害,如特旱、洪涝、低温,乃至地震等,这些恶劣的情形今年都有,粮食生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弥补的办法,粮食减产就势在必然,要跨过总量之坎也不太容易。因此,必须在“加法”上做好文章。
  第三是要过思想之坎。常言道,连续丰收之后思想容易松懈、麻痹,容易放松粮食生产,“即便大灾三五年也不缺粮吃”,这是一种自信,但不可盲目,吃饭之口这么多,真要出问题,谁也帮不上,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松懈不得。一旦粮食供给出现缺口,粮食安全形势陷入被动,必将导致全局被动。这根弦一定要绷紧,靠侥幸不能长久。
  
    如何过这几道坎?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对于第一道坎,严格保护耕地,坚守18亿亩红线是首要任务。我们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现有土地资源摆在那里,资源条件也摆在那里,产能摆在那里,即便是不断进行科技攻关提高单产,有潜力但有限,必须保证足够的播种面积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常识。按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的说法,18亿亩是经过多部门反复测算出来。由于有复种指数因素在,正常年景实际播种面积是23.5亿亩左右。这些播种面积不光种粮,还有蔬菜、棉、油等。以目前平均亩产量计算,种粮需要16亿亩左右,否则就打不出1万亿斤粮食,这是一个保底的要求。尽管我国的耕地利用率非常高,但产出仍然不够,尤其是大宗农产品缺口越来越大。去年进口大豆4255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813万吨,若以自己生产计,仅此两项进口就相当于在境外用地5.6亿亩。经济社会要发展,提供人口和工业“粮食”,没地不行,这必须有长远眼光。
  
    对于第二道坎,当务之急就是及时果断采取补救措施,调整种植结构,及时补栽合适品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剂产出。减少损失也是一种“加法”;加强科技支农,配合田间管理,减少病虫害,确保稳产高产。与此同时,要拓宽“加法”内涵,重视土地整理,增加适耕地复垦;非主产区也要重视粮食生产,不可一味追求工业化和过度城市化,浪费宝贵的耕地资源;加强科技攻关,采用良种良法,挖掘产出潜力。这既是应急,也是一个需要时时紧绷的常态课题。
  
    政策工具必不可少。用经济杠杆激励耕种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生产的比较效益。补贴政策需要坚持,也要完善。关键是要把补贴的效应体现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与确保耕地种足种满、粮食稳产,进而确保粮食安全的目标一致起来。
  
    对于第三道坎,关键是要胸怀全局,大账不糊涂,粮食安全之弦时刻紧绷。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真正重视“三农”问题,使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一个人人关心、个个有数的真问题。
  
    此外,粮价的异常波动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三农问题专家程国强在本期杂志上撰文,提出需要政府进行综合调控。维持粮食生产的紧平衡是避免“谷贱伤农、价高伤民”的一条基本经验。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