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高产高效也要跨越 叫“北大仓”囤满冒尖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2/10 |
|
本报讯 (记者范建 通讯员何志勇)粮食高产高效是否达到极限?更高要求能否接受新的挑战?习惯于“跨”过田埂观察土肥效果的张福锁,今天用一个“跨”的动作,诠释了作物高产高效跨越发展的道理。这个思路,也给他们的合作伙伴一个新的启示。 在场的人们也觉得张福锁语出有理。“按照《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到2020年,粮食生产达到110000亿斤以上,比现有增加1000亿斤;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必须这样做!” 中国农大资环学院院长张福锁有他的实践依据。从2005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与黑龙江农垦总局开展了大规模“双高”创建项目,取得很好的成效,水稻高产攻关从2005年小面积实现700公斤,每年以100公斤的增幅,到2007年实现了984公斤;大面积从2005年1100万亩,平均亩产518.4公斤,到2009年1600万亩水稻平均亩产566.1公斤,增长9.3%;2008年经农业部专家组织测产,万亩片752公斤/亩,小面积907公斤/亩。 玉米高产攻关从2005年小面积亩产实现901公斤,到2009年实现1071公斤,增长15.9%。玉米大面积2005年378万亩,平均亩产486公斤,到2009年882万亩,平均亩产515.8公斤,增长5.8%。2009年经农业部专家组测产,万亩片平均亩产964.3公斤。 同时,在养分资源管理方面、养分遥感诊断方面、测土配方施肥指导等方面也有新的进展。 2009年,中国农大与黑龙江农垦总局合作模式已不再是单一课题研究,而是多学科、多单位、多层次的集成性、整合性的“双高”,启动了作物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工程。跟踪研究并总结出高产创建典型的规律,为进一步增产提供技术储备;开展了高产高效全国核心示范农场建设,在现有近9吨的产量水平上大面积提高10%—15%的产量并提高效率10%—20%,这样做的结果是品质不降低,在垦区和全国还起到样板示范作用;垦区粮食持续增产。 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李伟国认为,这些针对国家需求,面向生产和基层实际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中国农大与黑龙江农垦的合作创造了校企合作的四个第一,即:第一个研究生培养模式,第一个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班,第一个高产创建共建模式,第一个产学研结合模式。中国农大师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局局长马德全认为,黑龙江垦区是我国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储备基地。现在,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可保证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陆海空三军以及港澳居民一年的粮食供应。相信这样做,会更上一层楼。 该校校长柯炳生为这样的跨越合作鼓劲打气,“服务社会是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农大在全国有多个基地,黑龙江垦区则具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建三江垦区是中国现代化大农业的代表性地区,作为中国农业第一高等学府,应该也必须在这里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产高效跨越发展的现代化大农业垦区,不仅培养了两方面的人才,也为学校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舞台,真正续写了新时期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新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