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山海文章大手笔 强农富民走前列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10/1/31 |
|
中国经济网宁波1月29日讯(记者郁进东、丁继敏) 余姚是浙江省经济发达县(市、区)之一。近年来,该市着眼民生,加大财政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大胆创业创新,在培育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此余姚市首届农业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中国经济网记者就该市农业经济发展专访了余姚市副市长郑桂春。
记者:余姚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位列前十,请问郑副市长,作为一个经济强县,余姚如何推进强农富民? 郑桂春:余姚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强农富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农业结构,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实施优势产业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育了加工型蔬菜、茭白、水产、杨梅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二是积极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了一批知名度较高、市场份额较大的农业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15.48,0.30,1.98%)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合生态市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和旅游观光业等绿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对强农富民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要素保障。 记者:余姚南部有山,中部有平原,北部是海涂,农业资源具有多样性特点,请问余姚市是如何布局农业,做好这篇山海文章的? 郑桂春:余姚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独特的农业资源,决定了余姚农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按照宜山则山、宜海则海、宜稻则稻、宜经济作物则经济作物的要求,来布局农业结构、谋划山海文章。余姚南部山区山地资源丰富,主要发展红枫、樱花等落叶树种育苗基地、高山水果和竹林基地、茶叶和板栗基地;余姚中部平原,则根据历史传承和产业特色,重点发展茭白、优质水稻,姚江两岸以杨梅和特色水产养殖为主;余姚北部滨海区域,则根据其土壤性质和气候特点,发展榨菜等加工型蔬菜基地、蜜梨和葡萄产业带、淡水特色养殖基地。此外,我们还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发展以生猪、三黄鸡和番鸭为主的规模养殖小区。 记者:余姚是中国榨菜之乡、中国杨梅之乡、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榨菜、茶叶、杨梅等特色产业知名度很高,请问郑副市长,余姚今后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有哪些设想? 郑桂春:余姚市200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全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就今后如何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不久前召开的余姚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了明确方向:一是调整结构,着力提升“四大比重”,即提高规模经营比重、特色产业比重、农业科技化比重和农产品优质化比重。二是突出重点,做好“四篇文章”,即做大块状经济文章,做强产后农业文章,做优社会服务文章,做好功能拓展文章。三是落实措施,做到“四个强化”:强化引导,提高农业生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强化示范,加强示范区、示范方和示范户建设;强化激励,积极发挥政策在发展特色农业中的引领作用;强化创新,鼓励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和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联合,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已有一年多,作为跨海大桥的桥头堡之一,大桥经济给余姚农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余姚市又有哪些针对性措施? 郑桂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大大拓展了我们发展农业的视野。大桥开通一年多来,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外向型农业发展,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休闲农业发展。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便捷通道,进一步接轨上海。一要抓住上海的信息网络优势,及时更新我市农业发展的信息和理念,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二要抓住上海的龙头优势,积极开展余姚农产品赴沪专销会、推销会,为推销我市优质农产品造声势、作宣传。三要把上海作为我市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农业项目推介招商活动。四要抓住上海的人才优势,加强与上海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吸纳上海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人才,应用到我市农业生产和加工的各个环节,推动余姚农业上台阶、上水平。 记者:对于余姚农业的未来,你们是如何规划的?换句话说,余姚农业如何继续走在前列,率先实现现代化? 郑桂春:我们将以提升农业、服务城市、繁荣农村和富裕农民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围绕“生态、特色、规模、品牌、效益”的要求,以“提供优质多样农副产品、涵养城市优美生态环境、构筑三产互动产业体系、拓展农业文化休闲功能、培育现代新型产业工人”五大功能建设为目标,充分利用地处沪杭甬“金三角”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建设富裕和谐新余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力争在现代农业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继续走在全省和宁波市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