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茂名农业成就辉煌享誉全国 |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12/24 |
|
辉煌成就
农业总产值全省第一,达371.72亿元 粮食总产量全省第一,达131.03万吨 蔬菜总产量全省第一,达197.48万吨 蓄禽肉类总产量全省第一,达60万吨 世界最大罗非鱼生产基地,约18万吨 全国最大水果生产基地,达217.6万吨 全国最大经济林生产基地,超300万亩 四大经验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化惠农政策落实;着力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本地资源与市场相结合,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奋斗目标 千方百计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推进农业持续增长,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力争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全力打造广东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争当全省农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努力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厅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历届茂名市委、市政府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先导,以发展为根本,科学配置资源,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茂名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就:科学发展铸就辉煌农业 茂名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各项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的目标,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1 农业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四个第一、三个最大”:一是农业总产值全省第一。2008年我市农业总产值371.72亿元,同比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5405元,同比增长7%;农业增加值229.5亿元,同比增长3.6%。茂名农业总产值连续十一年位居全省第一。二是粮食总产量全省第一。2008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72.1万亩,总产量131.03万吨,粮食总产量多年来位居全省第一。三是蔬菜总产量全省第一。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30.73万亩,总产197.48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北运菜生产基地之一,北运菜远销全国18个省(市、区)的180多个大中城市。四是肉类总产量全省第一。200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0万吨,继续保持全省第一。生猪、鸡、鸭等肉类产品走上了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之路,高州、化州、信宜、电白四县(市)步入了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市)的行列。五是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4.6万吨。淡水养殖尤以罗非鱼著名,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年产罗非鱼18万吨,占全省的1/3,全国的1/6,全球的1/12。六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水果面积359.11万亩,总产量217.6万吨。其中荔枝145万亩,产量39.3万吨,为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产量占全省的1/2,全国的1/4,全世界的1/5。龙眼80.3万亩,产量24.4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一。七是全国最大的经济林生产基地。这些说明,我市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市。 2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2008年,全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含培育对象),其中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7家。平均每家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4520.4万元,比上年增长4.3%,平均每家销售收入达8347万元,比上年增长12.9%;平均每家纳税255.7万元。全市38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7.7万户,户均增收2500元。全市在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16个,比上年新增101个,有社员1.16万人,带动农户6.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3%。 3 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 特色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形成了荔枝、龙眼、香蕉、北运菜、水东芥菜、蚕桑、鲜淮山、三华李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10多个。全市万亩以上的果场有5家,千亩以上的果场超过100家,适度规模经营的水果面积占水果总面积的五成左右。逐步把荔枝早中迟从1:8:1的比例调整到3:4:3的比例;北运菜的均衡上市成效明显,特色农业结构性、季节性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和。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有效期内的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农业类)已达19个,有机食品5个,绿色食品有20个,43个基地52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的认定和认证。 4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完成了《茂名市农村能源工程项目建设方案》,对高州水库库区农村沼气建设作了全面规划,以示范村带动了全市沼气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使用沼气池3.96万户,总池容量40.2万立方米,年产沼气2934万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沼气工程150处。排在全省前三名。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信宜配方施肥40.5万亩,作物总增产4.8万吨,总增产节支11164.80万元;高州配方施肥25万亩,作物总增产2.6万吨,总增产节支8771.4万元。 经验:创新思路力促全面发展 回顾茂名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1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化惠农政策落实 农业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工作。2004年至2009年,中央连续下发了6个“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这些政策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意义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也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工作。罗荫国书记在市委九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农业块头大、农村人口多的市情也决定了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农业。”这些都是新时期做好农业工作的重要保障。 2着力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一直是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瓶颈。为此,各级农业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强现代标准农田建设。2001年以来,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6亿多元,主要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大禹杯”等现代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展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为农村群众奔康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全市农田灌溉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一是改善了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减少了作物因旱涝灾害造成的影响,提高了作物产量。经过测产,水稻、花生、玉米等作物一般能增产8.2%;每年每亩增加稻谷63公斤。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项目的61.55万亩农田 年增加 稻谷3387.65万公斤,年增加农民收入5081万元;同时项目受益区基本种植冬种粮食、冬种北运菜等作物,农田收益年均每亩增加200多元,项目区农民冬种年增收1.23亿元。二是排灌渠道建成了三面光硬底化渠道,既提高了灌溉效率,又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项目区农田灌溉率达到95%以上,解决了农田干旱缺水的问题,确保了旱涝保收。水资源利用率比原来提高了33%,相当于每亩年节约用水70吨。三是通过建设可实行机械化耕作和运输的机耕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程度,每个劳动力由原来负责耕作土地2.7亩增加到7.5亩,增加1.77倍,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四是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3本地资源与市场相结合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现代农业是高度市场化的农业,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才能整合各种资源来发展现代农业。我市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著名的北运菜基地和全省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都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把市场与本地资源有机结合的结果。目前,全市农业形成了粮食、水果、蔬菜、畜牧、水产、油料、南药、蚕桑、糖蔗、竹藤等十大特色产业。特色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区域化方面发展,形成了具有明显优势的荔枝、龙眼、香蕉、北运菜、罗非鱼、化橘红、蚕桑、鲜淮山、三华李等众多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全市万亩以上的果场有5家,千亩以上的果场超过100家,适度规模经营的水果面积占水果总面积的五成左右。有四季豆、圆椒、尖椒、青瓜、茄瓜、甜玉米等生产基地20多个。这些基地占全市冬种面积的60%以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冬种生产商品基地和主导产品。畜禽规模养殖也占60%以上。速生丰产林新增面积达73万亩,现已建成木片加工厂9家、松香加工厂3家,并引资组建了以高密度纤维板为主打产品的大亚木业(茂名)公司,初步形成了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林产工业为突破口,森林旅游及其他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 4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只有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型的龙头企业,才能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近年来,我市有规划、有重点、有措施地扶持一批基础较好、生产规模较大、有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品牌、销路、技术为纽带,并以此为龙头把千家万户的初级加工企业联结起来,不断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高层次发展,逐步形成龙头连基地带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促进了农业优势产业逐步走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带。如我市罗非鱼加工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罗非鱼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市罗非鱼年产量17万多吨,约占全省的1/3,全国的1/6,全球的1/12,成为全球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 目标:打造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 今后茂名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粤西地区工作会议、粤西地区(茂名)现场会、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推进茂名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千方百计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推进农业持续增长,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在八个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力争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全力打造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争当全省农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1突破单纯种养业,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升级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市种养业发达,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农业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罗非鱼产业化、粮食产业化、畜禽产业化、水果产业化、橘红产业化、蚕桑产业化,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农户增收大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形成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的农产品产业带,特色产业更具优势。力争到2012年,力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其中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12家,超过20亿元的6家。 2 突破常规农业生产,以创品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引导和鼓励争创品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顺应市场变化,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在发展和壮大传统特色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的优势产品。一是扶持擦亮粮食、水果、罗非鱼、畜禽和竹藤等农业品牌;二是扶持壮大水东芥菜、高州鲜淮山和油茶、信宜三华李、化州蚕桑和化橘红等新兴产业;三是扶持开发冬种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市场,大力发展冬种产业。 3 突破分散经营模式,以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因地制宜,多种形式探索,多种模式发展,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重点抓好“三个一批”,即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规范改造一批;对运作比较规范、带动力强的,通过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升一批。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实现规模生产,提高农民组织程度,解决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对接难的矛盾,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4突破粗放生产方式,以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模式 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健全镇农技推广站的机构,配齐队伍,提高其服务能力,带动指导农民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加快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安全高效种养、农产品保鲜加工等方面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水平。 5突破数量型生产,以“见物见人”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大力度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示范镇。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确保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今年通过省级计量认证,争取省扶持,完善县(市、区)农产品检测站设备。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高效农业。以推进高州水库库区生态保护工程为重点,开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和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6 突破小规模加工,以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 以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为契机,展示成果、促进交流,谋新项目、促新发展。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粤湘经贸合作洽谈会、粤桂经贸合作洽谈会、第二十届香港美食博览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做好农产品加工项目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引进粮食、水果、蔬菜、畜禽、罗非鱼、橘红、蚕桑等农产品加工项目。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以最炽热的真情、最务实的精神、最诚恳的态度去扩大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利用多种渠道,积极主动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争取农业类特别是农产品加工类项目落户我市,切实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7突破农业基础瓶颈,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建设投资的机遇,加快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努力实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水稻插播、收获、烘干等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服务农业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8突破资源约束,以“造血”为主加快扶贫开发 以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为重点,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一是落实责任,实行“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二是抓好“整村推进”,促进山区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三是抓好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和科技扶贫,促进山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四是抓好产业化扶贫,促进山区贫困农户的增收脱贫。五是继续做好“农村安居”工程工作,争取在全省率先完成泥砖房改造任务。(邓义深 谈华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