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今年国内玉米收购价格有望同比高开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9/28  

    9月份,国内玉米进入成熟期,部分早熟品种已有上市。受前期旱情影响,今年玉米生产经受考验,有可能小幅减产;而受经济回暖影响,国内玉米消费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势头;同时由于国家调控力量加强,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价格将是主要调控目标,预计今年国内玉米收购价格有望同比高开,后期价格将在高位运行。
  
  一、玉米产量经受考验
  
  我国玉米主产区分为东北产区、华北黄淮产区、西南产区,从产量比重来看,东北产区和华北黄淮产区的玉米产量占国内玉米产量的80%左右,从经验来看,只要东北产区和华北黄淮产区的玉米不减产,国内玉米就很可能丰收。
  
  在年初国内经历了特大旱情后,8月中下旬,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又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尽管后期抗旱力度加大,再加上天气好转,旱情影响有所减弱,然而减产的趋势比较明显。从调研的情况看,东北产区受旱最为严重,在辽宁大部分地区、吉林西部、内蒙古中东部都有比较严重的旱情,部分地区甚至可能出现绝收的情况,但由于今年东北产区玉米播种面积增加,预计今年东北玉米可能减产一成左右。从华北黄淮产区来看,尽管未受旱情影响,但8月下旬以来,由于遭遇了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生产情况也不容乐观,在河北石家庄和邢台、河南许昌和漯河以及山东、安徽部分产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预计产量会有所打折。进入 9月份以后,这些地区又经历了连阴雨,部分早熟品种出现霉变状况。尽管西南产区今年玉米生产比较顺利,丰产已成定局,但国内整体情况不甚理想,在玉米播种面积增加的情况下,预计今年国内玉米总产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幅度有限。
  
  9月份,国内外信息机构在考虑了此次旱情的影响后,都对玉米预测产量进行了调整。其中informa公司将中国玉米产量调低到1.565亿吨,低于前期预测的1.595亿吨,同时较上年的1.659亿吨有所下降;国际谷物理事会(IGC)9月份预测中国玉米产量为1.6亿吨,低于前期预测的1.61亿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发布的产量预测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04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60万公顷,产量为1.655亿吨,比上年减少42万吨。
  
  二、玉米消费先抑后扬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遭遇低谷,市场需求疲软,并拖累玉米市场需求。随着2009年国内经济的企稳回暖,国内玉米消费也呈现出“ 先抑后扬”的态势。一方面,随着肉、蛋、禽价格的上涨,饲料消费增加,带动了对玉米的需求;另一方面,玉米深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开工率提高,刺激了玉米工业需求。
  
  饲料需求是国内玉米的主要消费途径,近些年,饲用玉米的年消费量在9000万吨左右,占玉米总消费的60%以上。长期来看,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渐优化,水产及牛羊肉的需求比重将增加,饲料行业的集中度也将逐步提高,从而推动饲料消费的增长。然而受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国内养殖业比较低迷,饲料消费在上半年出现了5%左右的下降,但随着6月份冷冻猪肉收购政策的启动,国内肉蛋禽价格全面回升,带动了饲料消费的回暖。后期受节日消费的刺激,肉蛋禽价格仍会在高位运行,养殖补栏比较积极,玉米饲料需求也将保持相对旺盛的态势。
  
  2000年以来,国内玉米深加工产业快速扩张,玉米工业消费量由世纪初的1000万吨左右,扩张到目前的4100万吨。以玉米深加工为代表的工业需求是近些年玉米消费的另一个主要增长点。第二季度以来,随着石油价格低位反弹、国内经济企稳回暖,淀粉、酒精以及糖的价格也呈现出逐渐走强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需求。此外,针对前期深加工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提高深加工企业的开工率。比如,将玉米淀粉、玉米酒精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580万吨东北临时存储玉米对深加工企业定向销售等,这些都为后期玉米工业需求的增加做出了铺垫。
  
  总体来看,今后几个月玉米的市场需求还是值得期待的,预计2009年玉米饲用消费量为9100万吨,较上年增长100万吨;工业用量为4100万吨,比上年提高270万吨。

    三、政策因素主导市场
  
  首先需要关注的政策因素是目前仍在进行的政策性玉米竞价交易。从7月21日首次竞价交易以来,东北政策性玉米已经累计成交1090万吨,加上580万吨定向销售的临时存储玉米,目前仍有1800万吨的粮源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可以通过调整临时存储玉米的投放量来调节市场价格,尤其是东北玉米市场价格。这种情况在8月份已经出现过,面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快速上涨,国家逐渐将每周200万吨的临时存储玉米投放量增加到300万吨,并在9月中旬投放了跨省移库的东北临时存储玉米,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玉米价格,尤其是稳定了东北玉米市场价格。今年以来,国家先后两次下达东北玉米跨省移库计划,共计468万吨。据了解,第三批跨省移库计划也有可能随后下达。随着东北玉米的出关,国家对关内市场玉米价格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
  
  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竞价交易成交量和成交价格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政策性因素是新粮上市后的收储政策。由于东北玉米出关难,即使在今年出现减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托市政策支持,玉米价格难免还会走低。一旦国家进行托市,则收储政策将决定后期玉米价格的走势。其中收购价格将是决定市场价格的关键,由于2008年国家按照1500元/吨的价格收购临时存储玉米,根据目前国家提高粮食价格、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思路,今年的收购价格不会低于1500元/吨,笔者认为很有可能维持在1500元/吨的价位。
  
  四、后期价格高位运行
  
  进入10月份,国内玉米将全面上市(东北产区玉米上市稍晚,要等到11月份),新玉米上市后,收购价格有望小幅度回落,但仍将在高位运行。
  
  第一,8月份以来,在旱情的影响和需求回暖的共同推动下,国内玉米价格快速上涨,目前销区玉米价格已普遍涨至1900元/吨的位置,这就为后期新玉米的收购价格奠定了一个较高的基调。
  
  第二,国内玉米供需关系仍然宽松。尽管旱情造成国内玉米减产,而需求恢复也会增加玉米的消费量,但由于国内玉米仍有相当数量的库存结余,国内玉米市场宽松的供需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尤其是在国家仍掌握着充足粮源的情况下,不会允许价格出现暴涨暴跌,托市收购和竞价交易将是国家干预市场的两个主要手段。
  
  第三,新玉米上市后,市场的收购心态趋于谨慎。在经历了8、9月份的上涨行情后,目前国内玉米价格已涨至历史高位,无论是收储企业还是加工企业都不敢继续追高,市场观望情绪加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压新玉米的上市收购价格。
  
  第四,农民惜售心理有所减弱。一方面,今年的化肥、农药价格较去年明显回落,今年农民的种粮成本相对偏低;另一方面,目前玉米价格已涨至历史高位,价格随时有回落的可能,理性的农民会更倾向于提前变现。
  
  第五,运输成本上涨支撑玉米价格。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6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其中4次提高价格,2次降低价格,汽油、柴油价格的累积涨幅超过22%,运输成本的增加将支撑玉米价格高位运行。
  
  笔者预计,新玉米全面上市后,关内玉米收购价格将在1600-1700元/吨,东北玉米由于水分较高,收购价格将集中在1400元/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