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河南粮食产量60年增七倍多 渐成“国人厨房”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9/20  

 河南粮食产量60年增七倍多 渐成“国人厨房”

  本报讯 (记者田宜龙)从温饱不足到“国人厨房”,60年间我省农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9月16日介绍,2004年~2008年全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大丰收,连续3年迈上1000亿斤台阶,2008年达到1073亿斤的历史最高水平,是1949年的7.52倍,1978年的2.56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战乱、自然灾害等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我省农业生产水平极其落后。资料显示,1949年全省粮食总产142.7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3%,亩产110斤,人均产量342斤。夏粮63.8亿斤,亩产140斤。

  “到了1949年,河南粮食亩产仍停留在110斤左右,和两千年前西汉时期粮食亩产水平相比没有多大提高。这表明几千年来河南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仍处在‘与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状态。”魏仲生说,当时从全国看,河南地区粮食亩产比江南地区大约低一半,为全国平均粮食亩产的60%左右。即使到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也只有400亿斤,仍为粮食调入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随后连续出台的5个对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有重大影响的中央“一号文件”,极大激发了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1983年,全省粮食总产首破500亿斤,是继四川、江苏之后第三个粮食总产突破500亿斤的省份。此后,我省粮食除了满足本省需要外,还开始了外运。

  值得一提的是,“十五”以来,我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不断加大支持“三农”力度,农业生产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为将农产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使食品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实现了由农田到超市再到餐桌的转化和增值,实现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的转变。到去年,全省全部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378亿元,由全国第5位跃居全国第二位,粮食加工能力居全国第一位,食品工业成为全省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为“大粮仓”河南赢得了“国人厨房”的赞誉。

  “回顾60年光辉历程,我省农业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绩,最根本的一条是,在坚持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我省不仅不以牺牲或削弱农业为代价,而是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毫不动摇地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毫不动摇地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使农业基础更加牢固,粮食连年丰收,巩固了国家粮仓的地位,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说。(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