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盘锦市由“南大荒”变成“南大仓”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9/13  

    近日,记者走访了辽宁省盘锦市的几个乡镇,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盘山县太平镇常家村农民杨永奎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家的15亩地原来产量很低,经过农业综合开发改造后,去年亩产达到1300多斤,加上稻田养蟹的钱,亩效益超过千元。你看水渠都砌上了水泥槽,原来上水要5天,现在用不了3天。照现在情形看,今年亩产能达1500斤。”
  把渠道砌上水泥槽是盘锦市实施的“节水衬砌工程”,既可以达到节水、节电、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目的,还节约了清淤除草的费用,一亩地能省60多元。大洼县太平镇副镇长霍春权介绍,该镇几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改造1.95万亩中低产田,在项目区内修建桥、闸、渡槽及农田衬砌工程等设施,有效提升了农田建设标准,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盘锦市的辽河三角洲曾经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被称为东北的“南大荒”,如今长在盐碱地上的盘锦大米驰名中外。盘锦市副市长孙占明向记者介绍,经过20余年的农业综合开发洗礼,昔日的“南大荒”已变成“南大仓”。特别是进入“十一五”后的三年来,盘锦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用小开发带动大开发、用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思路,全面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取得显著成效。三年来,累计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5亿元,重点培植六大支柱性产业、建设十大生产基地、扶持50余家龙头企业。2008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粮食产量113.6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01元,比上年增长20.5%,居全省第三位。
  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盘锦市一是着眼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加强以农田排灌设施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三年来,共投入资金9926万元,修建桥、涵、闸、渡槽等水工建筑物874座,新建和维修中小型排灌站40座,渠道混凝土衬砌289.7公里,新挖和疏浚渠道5386.9公里。二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盘锦市三年共改善灌溉面积21.8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1.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3.5万亩,经过改造的中低产田亩均增产水稻100公斤以上。在中低产田改造中,针对灌溉用水连年短缺的现状,把节水灌溉作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生态立体种养殖技术。三是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为了做到开发资金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相结合,盘锦市三年投入开发资金512万元,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33个,推动了全市项目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每亩节本增效200多元。
  近三年来,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引导社会资金向项目区集中。全市已累计吸纳2.1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
  盘锦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李奇介绍说,三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资21374万元,相当于前15年财政投入总额的41%。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已成为目前农民受益最直接、财政支农数量最大、资金来源最可靠、综合效益最好的专项资金投入。
  盘锦市市长孙国相认为,目前,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带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了基础性、示范性和引导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