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五大措施可确保“粮食增产1000亿公斤”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4/16  

 近日,国家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5.8亿亩以上,粮食单产水平达到700斤。对此,中国流通产业网分析师赵璐撰文分析,为确保长期国家粮食安全,需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建立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五大措施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守住18亿亩耕地

    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二是非农建设占用,三是灾害损毁,四是农业结构调整。其中,退耕还林首要因素。

    据统计,1997年到2005年,退耕还林共减少耕地1.3亿亩,占的比例大,而同期非农建设占用2740万亩。随着中央决定退耕还林主要是“巩固成果,不再扩大规模”的政策出台。2008年全国退耕还林面积仅11.4万亩。根据国土部的土地调查和评价,未来整治补充耕地的潜力有2.7亿亩。在2008年,全国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344.4万亩,超过当年因建设占用导致耕地减少287.4万亩。只有合理安排退耕还林,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才能够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加强技术,提高单产

    自2004年国家采取保护耕地、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粮食、减免税收、建立直接补贴制度、加大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5.86亿亩,比2003年增加0.96亿亩;产量达到5016亿公斤,比2003年增产709亿公斤。平均亩产316.2公斤,其中谷物亩产35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优质小麦、水稻种植比重分别达到55%和69%。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重点从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大病虫害防控等6个方面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

    完善粮食生产区域布局

    按该规划,未来我国将形成东北大豆玉米产区(吉林、黑龙江),华北小麦产区(河南)和华中水稻产区(湖南、江西)为核心的3大粮食主产区,这三大粮食主产区将有针对性地开展“粮食增产大运动”,实现粮食供需基本平衡。

    随着全国粮食生产整体布局的初步形成,增强粮食主产区商品粮调出能力,提升非主产区区域自给能力,适度开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提高其他地区粮食生产水平。

    为保障国内粮食供给继续提供政策支持

    为了促进粮食生产,政府不断推出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多方激励性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

    2009年国家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购买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力度,大幅度提高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2008年增加200亿元。继续增加粮食直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实施油菜油茶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130亿元,比2008年增加90亿元。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及时增加农资综合补贴。

    重视农业保护体系建设,加强进出口调控

    一方面珍惜我国现有关税资源,力争实现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关税免减或少减,关税配额不作较大扩大。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设立农产品出口突发事件应急保护基金,加强贸易救济。

    此外,还要在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非传统贸易保护措施的运用,丰富我国边境保护手段的同时,扩大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和技术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加强我国农业保护体系建设。

  新闻背景

    据世行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均价上涨超过45%,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小麦价格涨幅超过140%,稻米价格涨幅超过80%。2008年5月国际大米价格首次达到1050美元/吨的20年来最高点又迅速降至年底的500-550美元/吨,降幅达40%。从2008年上半年世界范围内的粮价高企到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和粮食丰产,国际市场粮价开始回落。粮价剧烈波动使得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问题。

    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大事。2008年我国粮食连续5年增产,国内粮食供应有保障,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增多,利用国际市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空间有限,我国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