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别把端午节过成粽子节 两大主题很有内涵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监督网  更新时间:2009/5/28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临了,星城的大街小巷飘起了粽叶香,各个商家打起了“粽子”战,可是除了五花八门的粽子,您是否知道端午节还有着许多好玩的民俗呢?

  端午节就是粽子节?

    端午节是什么?在不少市民印象中,端午节就是买回粽子尝尝鲜。记者今天在长沙市内几家大型超市看到,这里的显眼位置都留出了长长的柜台,上面放置了各种各样的粽子、咸蛋等食品。在市中心一家大型超市,60岁的周瑞金阿姨一边选购粽子一边摇头感叹:“现在的端午节就像是粽子节,以往那种热闹劲都找不着了。”与市场热销粽子、咸蛋等商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如艾叶、菖蒲、香包这些端午节民俗用品在市场上很少看到。记者随机对部分市民进行了采访,对于端午节的传说、饮食习俗,多数人的回答是“只听说过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身为“90”后的小郭更是直言不讳:“有必要了解端午节吗?”

  端午两大主题很有内涵

    “端午节绝不仅仅是‘粽子’节。”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欧阳博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普遍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像端午节就有两大主题,一是消灾避疫,一是悼念屈原。这两大主题自六朝之后就一直存在于端午节的习俗之中。

    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这种节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湿热的夏季非常难熬,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无法完全避免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因此在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必然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护卫生命。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蒿、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都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因此也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东汉以后,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而是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欧阳博说,端午节正是因为加入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这一层意义,使得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传统节日民俗多

    建议写进教科书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欧阳修在这首词中,告诉我们,人们过端午除了吃粽子,还有很多“乐事”。湖南师大副教授、民俗文化研究专家颜湘君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口气就数出了古时七个习俗来:一是广泛采用菖蒲、艾蒿驱虫辟邪;二是缠挂各种五色索、佩戴香囊;三是用符图驱邪;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五是吃粽子;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七是姻亲交往。这些节日习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到了近代,端午节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变得更加突出。

    目前,传统节日被淡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分析其中原因,欧阳博归结了以下几点:一是传统节日与农耕文化有关,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远;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下,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意识和情感慢慢疏离;传统节日皆为农历,现在的年轻人不习惯进行农历和公历的换算;同时,我们自己也缺乏相应的历史情怀和文化情怀。

    “我们的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应该写进中小学课本。”欧阳博和颜湘君两位专家都认为,把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写进教科书,和孩子们讲一讲屈原是怎么回事,带他们领略领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情怀,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要重塑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和影响。两位专家建议: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社会和家庭都积极参与;而对于任何一个节日而言,与市场结合都是推广节日文化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有了政府、社会和商家的齐心努力,我们的传统节日必将展示其独特的迷人魅力。(陈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