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WTO国际合作项目使中国小农户受益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更新时间:2009/1/3  

   为期5年的“中加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项目日前圆满结束并取得扎实成果,这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第一个针对帮助中国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环境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

  2001年,经历了15年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历程,中国终于敲开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从此以更主动的姿态勇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一直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扩大了在WTO方面的国际合作领域,增强了国际间交流,支持国家相关部门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提高了WTO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这一领域,作为牵头执行WTO国际合作项目的商务部世贸司,始终将这种借助“外脑”、为我所用、促我发展、推进改革的理念贯穿于国际合作中,将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于项目实施过程中。

  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使我国传统的以小农户为主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尽快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帮助小农户既遵守国际规则,又能快速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食物结构多样化方面的要求提高,也增加了小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难度。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商务部世贸司于2003年~2008年与加拿大合作了为期5年的“中加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项目(简称“小农户项目”)。

  这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第一个针对帮助中国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环境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现在,5年过去了,中加合作的“小农户项目”已于不久前圆满结束,并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5年来农民增收幅度达50%

  “小农户项目”为传统分散的小农户解决难题,五大示范点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小农户传统分散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决定了小农户生产风险承受能力低、技术和信息获取渠道少、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少、行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特点,尤其是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生产大国,绝大部分农产品由占总人口80%的农民生产。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中国入世后国内外市场的统一,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型超市、便利店、连锁快餐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发挥主导作用,批发市场角色发生转变,采购商制定新的采购要求,市场出现新的中介组织形式等等。这些变化不仅给小农户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农民带来了挑战,也正在对中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改革发生深远的影响。

  2004年9月,中国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出了安排,形成了以部门按照食品链环境进行分工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管理框架。因此,这一年曾是“小农户项目”的规划关键时期。针对当时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状,“小农户项目”在规划项目活动时便提出了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工作需要跨部门、多机构合作,为此,项目确定了中国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八个部委为项目主要参与单位。

  “小农户项目”确立的重点工作为食品安全、农业机构改革和农业政策调整等方面,并根据这些重点关注设计了包括政策研究、培训、建立示范点等项目活动。

  结合国内实际,利用加拿大的技术优势和专家资源,商务部世贸司首先在四川和内蒙分别设计了5个农产品试点。包括四川彭州的蔬菜、资中的猪肉、三台的油菜、内蒙古和林格尔的乳制品和武川的土豆项目。旨在搭建一个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探索小农户在WTO市场环境下科学发展、对接大市场的道路,帮助这些地区的农民通过生产销售优质农产品增加收入。

  5年来,5个示范点都取得了丰硕成果。首次将农民田间学校这种农民培训方式从农作物领域引入到养殖业,推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创新,加快了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与2003年小农户项目启动时相比,2008年示范点农民增收幅度最高达到50%,人均增收达到了1800元。

  武川土豆端上北京奥运餐桌

  WTO国际合作项目给四川、内蒙古等地小农户带来商机

  “小农户项目”在四川3个县共建55个示范村,在内蒙古2个县共建40个示范村,包括四川省成都附近彭州市的蔬菜、内江市资中县的猪肉、绵阳三台县的油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马铃薯以及和林格尔县的牛奶供应链示范村。

  截至2007年底,项目分别在加拿大和中国累计培训农民、农技推广人员、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地方政府官员近1.5万余人次,帮助当地有关人员加深对食品安全、农民合作、WTO市场规则等方面的了解,推动了当地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生猪饲养是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的重点产业。2004年开始,小农户项目与资中县畜牧食品局联合在资中全县实施猪肉供应链管理示范建设。项目在资中开展实施猪-沼-果(菜)循环经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发展猪业协会和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养猪保险业务试点,化解养殖风险;探索生猪寄养模式,实现农民和肉类加工企业“双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遭遇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之后,项目及时调整工作计划,赶赴灾区实地考察并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当地小农户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

  内蒙古武川县是全国(国家级)贫困县,是小农户项目扶持的重点示范点。该县具有土豆种植的悠久历史和天然有利条件,全县播种总面积70万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45%,年均土豆产量87万吨,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18%。当地土豆生产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以小规模家庭生产为基本单位的模式,为了提高产量和单位重量,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种植技术的农户往往会盲目采用大量投入化肥的种植方法。这样不仅增加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土豆的内在品质,造成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隐患。

  为了帮助武川县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实施“以质量创品牌,闯市场”的战略,小农项目在武川开展了大量食品安全培训,选派县领导和技术人员到加拿大学习加拿大农场质量安全保障经营,聘请了北京蔬菜研究所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到武川县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利用项目的平台,武川发展壮大了本地的绿色农产品贸易公司,武川的土豆也最终被端上了2008北京奥运会运动员的餐桌,并且进入一些大城市的主要超市。截至2007年,武川累计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3.4万亩,累计认真无公害土豆51.24万吨,A级绿色土豆40万吨,武川试点小农户的土豆产量至少提高了10%以上。

  “小农户项目”在政策研究、逐步建立食品安全机制和小农户示范点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对中国农业贸易政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该项目还促进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帮助小农户脱贫致富。

  结语

  中国入世的7年,也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学习和壮大的7年。商务部世贸司执行WTO双边技术援助项目的过程,是增强中国政府参与世贸组织能力的过程,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从项目结构的设计、工作重点的选择、工作方法的制定、工作计划的调整到最后项目成果的总结,逐渐探索和发展出一条在国际合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之路。在小农户项目中受益的农民说过这样发自肺腑的话:“项目并没有送给我现金,但是你们给我带来的智慧是我永远的财富。”